-
你好,根据你说的情况需要给予抗凝对症治疗的
-
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简称APTT,其正常值的范围是32-40秒。其是内源性凝血因子缺乏最可靠的筛选试验,可以反映内源性凝血因子是否正常。目前临床上也将部分凝血酶原时间作为凝血检查的常规项目之一,也是手术之前必须的检查项目。部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主要见于血友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肝病、大.量输入库存血等。而部分凝血酶原时间缩... [详细]
-
-
妊娠晚期,部分孕妇凝血活酶时间轻度缩短,凝血时间无明显变化,这是正常的反应凝血酶原时间正常范围11~15秒.你的是10.8,稍微的低一点,是正常的反应,不用作特殊的处理,不必担心凝血酶原时间正常为12-16秒,你的偏短说明处于高凝状态!孕妇凝血本来就高!不必在意
-
凝血酶原时间pt偏高,只要不是高的太多,都问题不大,有些人身体免疫功能下降,或者是感冒发烧,体内激素分泌异常的话,都是会出现这种情况的。出现这种情况的话,可以适当的补充一些含维生素和蛋白质比较丰富的食物,同时要加强身体的锻炼,提高自己的免疫力,可以促进身体的恢复,加快这种情况的好转。
-
凝血酶原时间偏高多考虑是不良生活习惯引起的,也可能是维生素K缺乏症、肝硬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友病等疾病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1、不良生活习惯如果日常生活中长期熬夜、大量饮酒等,可能会导致肝脏功能受到损伤,从而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偏高的情况。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多加休息,避免熬夜,戒烟戒酒... [详细]
-
凝血酶原时间(PT)是血液凝固过程中关键步骤的反映,用于评估外凝血因子是否缺乏。其正常范围因实验室而异,但通常在6.5-13秒之间。PT延长可能表明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如维生素K缺乏症、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PT缩短则可能与高凝状态有关,如血栓性疾病。PT异常时,应进一步确定原因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对于PT延长,可补充维... [详细]
-
凝血酶原时间一般11至13秒比较正常。凝血酶原时间是反映外源性凝血途径的测试,正常范围为11-13秒,比正常对照长3秒以上,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这在与外源性凝血途径、维生素K缺乏、严重肝病患者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相关的凝血因子缺乏或缺失中很常见。同时,口服华法林抗凝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也将显著延长,华法林的剂量应根据凝血酶... [详细]
-
凝血酶原时间偏低可能导致皮肤及黏膜出血、瘀斑、血肿、鼻出血或月经过多等症状。凝血酶原时间偏低可能是维生素K缺乏或纤维蛋白溶解亢进引起的,建议就医以确定具体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1.皮肤及黏膜出血凝血酶原时间偏低通常不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但可能表明血液凝固过程异常。这可能导致微血管受损后难以止血。出血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包... [详细]
-
凝血酶原时间18秒可能提示凝血功能异常,但具体严重程度需结合其他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评估。凝血酶原时间18秒可能表明凝血功能异常,可能与遗传因素、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等有关。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增加,严重时可引起内出血或外伤后不易止血。对于凝血酶原时间18秒,需要进一步检查以确定具体原因。若为维生素K缺乏导致... [详细]
-
凝血酶原时间31秒属于明显延长,存在出血的风险较高。凝血酶原时间用于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否完整,其数值偏高时,说明机体凝血功能出现异常,此时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而血栓脱落可能会引起脑梗死、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因此,该指标的异常需要及时处理,建议患者遵医嘱使用注射用血凝酶、维生素K1注射液等药物治疗。凝血... [详细]
-
凝血酶原时间47秒提示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存在出血风险。凝血酶原时间(PT)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功能的指标,正常值为11-13秒。47秒明显高于正常范围,提示凝血过程异常。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由于凝血因子缺乏或维生素K缺乏导致,需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凝血酶原时间47秒也可能见于某些生理状态,如妊娠晚期、口服避孕药等,此时... [详细]
-
凝血酶原时间14.1秒属于轻度延长,可能是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所致。凝血酶原时间用于评估外源性凝血途径是否正常,其数值增高可见于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如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Ⅹ缺乏症以及纤维蛋白原减少症等。这些遗传性缺陷会导致凝血因子活性降低,从而影响凝血酶原转化为凝血酶的过程,使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酶原时间还可能受... [详细]
-
凝血酶时间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试验尤其可了解血浆中的纤维蛋白是否含有足够量的纤维蛋白原及其结果是否正常。
-
凝血酶原的功能主要是在凝血因子的作用下转变为凝血酶促进凝血,有助于出血的止血。凝血酶原偏高可能导致血栓形成。但也要看具体高多少。目前可适量增加饮水,适量增加散步等运动,能降低血液粘度,有利于改善凝血功能。
凝血酶原时间
共
637
个关于凝血酶原时间的问题
我要提问
推荐医生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