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传染病科 > 其他传染病 > 弛张热
弛张热
帖子筛选: 全部性别
  • 全部性别
全部人群
  • 婴儿
  • 儿童
  • 孕妇
  • 老年
  • 其他
  • 全部人群
86 个关于弛张热的问题 我要提问
  • 间歇热和弛张热的区别? (女)

    王莎莎

    王莎莎 主治医师

    擅长:擅长糖尿病,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的营养支持治疗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

    弛张热,主要指的是体温骤升骤降,体温变化会超过2℃,也始终高于正常体温。间歇热虽然也是体温骤升骤降,但是发热期持续的时间短而且无热期的持续时间比较长。弛张热主要表现在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化脓性炎症、败血症等。间歇热主要表现在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 弛张热和间歇热的区别? (女)

    孙晓扎

    孙晓扎

    擅长:

    青岛市肿瘤医院

    间歇热是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发热类型,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疾病。

  • 不规则热和弛张热的区别 (女)

    董华

    董华

    擅长:

    吉安市中心人民医院

    弛张热这种激发的疾病主要普遍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不规则热可见于多种疾病,如感冒、支原体肺炎、肺结核、胸膜炎、传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白血病等,亦可见于药品或物理降温之干扰。提议应该在医院门诊做全面的检测,来明确病发原因,主要对病发原因选择医治和退烧医治便能够了,多喝温开水。

  • 波状热和弛张热的区别 (女)

    武志娟

    武志娟 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内科、儿科疾病,如反复咳嗽、小儿发热、鼻咽炎、哮喘、慢阻肺、支扩、小儿积食、反流性疾病、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症、消化不良等;疑难疾病如肺结节、间质性肺病、肺动脉高压、肺肿瘤、消化道肿瘤等。其他如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糖尿病以及亚健康体质的调理。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波状热和弛张热的区别主要是病因不同、症状不同、治疗方式不同等。1、病因不同波状热通常是指身体内部有体温升高的现象,但体温升高的幅度较大。弛张热是指身体处于发热的状态,但体温升高的幅度较小。2、症状不同波状热通常会出现全身发热的情况,但体温升高的幅度较小。弛张热的体温升高的幅度较大,还可能会出现局部发热的现象。3、治疗... [详细]

  • 什么是稽留热弛张热 (女)

    潘琳莉

    潘琳莉 副主任医师

    擅长:血液、肿瘤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弛张热是指体温在39摄氏度以上,而且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会超过1摄氏度的现象。弛张热是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现象,大多数是由于感染性疾病所引起,例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也可能是由于非感染性疾病所引起,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等。在发病期间通常会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可能会超过39摄氏度,而且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会超过1... [详细]

  • 弛张热和间歇热的区别 (女)

    张瑜

    张瑜 主治医师

    擅长:中医内科相关疾病,尤其是中医胃肠道疾病,以及人体亚健康状态调理、皮肤湿疹荨麻疹、过敏性鼻咽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弛张热和间歇热的区别在于病因不同、症状不同、治疗方式不同、发热规律不同、预后不同等。1、病因不同弛张热一般是指体温在39°C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C,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间歇热是指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无热期可持续一天至数天。2、症状不同弛张热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全身酸... [详细]

  • 简述稽留热与弛张热的区别 (女)

    赵英帅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河南省人民医院

    稽留热与弛张热的区别在于发热规律、热型以及病因。1.稽留热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以上,一天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这种稳定的高热主要是由机体产热增多或散热减少引起的。2.弛张热弛张热指体温在38~40℃之间波动,日差波动超过1℃。常见于严重感染、结核病等疾病中,是由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的免疫反应增强所致。3.发热... [详细]

  • 弛张热和稽留热的区别? (女)

    赵曙光

    赵曙光 副主任医师

    擅长:呼吸困难综合救治、创伤性/或非创伤性急症出血的微创介入治疗、急性中毒一体化救治等。

    太和县人民医院

    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在39至40摄氏度以上的高水平,时比较长,24小时以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摄氏度。常见于大叶性肺炎、班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弛张热是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摄氏度以上,波动范围比较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之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 小叶性肺炎是弛张热吗 (女)

    郭兮恒

    郭兮恒 主任医师

    擅长:呼吸和睡眠呼吸疾病、嗜睡症、顽固性失眠、睡眠行为异常等疾病。烟草控制与戒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弛张热一般是指弛张热。小叶性肺炎可能是弛张热,但也可能是稽留热。1、弛张热弛张热一般是指体温逐渐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停止上升,然后逐渐升高到一定程度后又突然下降到正常水平的情况。弛张热多见于肺炎、败血症、急性肾盂肾炎等疾病。2、稽留热稽留热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一定水平,达到一定时间后,体温突然下降,然后逐渐恢复到正... [详细]

  • 稽留热和弛张热的区别 (女)

    尹婉宜

    尹婉宜 副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各种血液病中西医结合治疗。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稽留热和弛张热的区别在于热型不同。稽留热患者的体温波动比较恒定,通常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的高水平,且波动的幅度比较小,1天以内体温波动不会超过1℃。这个状态可以持续数天。而弛张热又称为败血症热型,体温除超过39℃外,其波动的幅度也很大,在1天以内体温的波动幅度可以超过2℃,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以及... [详细]

  • 弛张热和稽留热的区别 (女)

    武志娟

    武志娟 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内科、儿科疾病,如反复咳嗽、小儿发热、鼻咽炎、哮喘、慢阻肺、支扩、小儿积食、反流性疾病、萎缩性胃炎、肠易激综合症、消化不良等;疑难疾病如肺结节、间质性肺病、肺动脉高压、肺肿瘤、消化道肿瘤等。其他如反复发作性口腔溃疡、乳腺增生、月经不调、糖尿病以及亚健康体质的调理。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弛张热和稽留热的区别主要是发热的时间不同,弛张热一般在体温上升到39摄氏度以上时出现,而稽留热一般是体温升高在39摄氏度以下时出现。弛张热一般是指体温在一天内温度变化大于1摄氏度,而且在24小时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摄氏度,其可能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原因导致。而稽留热是指体温在一天内温度变化小于1摄氏度,其可能是由于肺... [详细]

  • 稽留热弛张热常见于什么病? (女)

    赵曙光

    赵曙光 副主任医师

    擅长:呼吸困难综合救治、创伤性/或非创伤性急症出血的微创介入治疗、急性中毒一体化救治等。

    太和县人民医院

    要与稽留热相鉴别。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之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肺炎球菌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1、血象:白细胞半数正常或轻度减少,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分类可达60%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2、细菌学检查:患者血液、骨髓、乳汁、子宫分泌物均可做细菌培养。... [详细]

  • 间歇热和弛张热的区别 (女)

    赵英帅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河南省人民医院

    间歇性发热与缓解性发热的主要区别在于患者发热的变化趋势。间歇性发热的特点通常是突然高烧,伴有寒战。患者体温可达到39度及以上,数小时后可恢复正常。尽管患者的波动范围很大,但远不如间歇性发热明显。患者通常会持续高温多日,身体消耗大量热量,应及时用药物降温。同时,应查明高热的病因,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原发性疾病。通常试着吃... [详细]

  • 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多见于什么疾病 (女)

    孙明丽

    孙明丽 副主任医师

    擅长:白血病,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

    稽留热多见于细菌和病毒感染急性期,如大叶性肺炎、伤寒、副伤寒等疾病的急性期,还可能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期。弛张热一般多见于败血症、肺结核、脓毒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等疾病。如果是发生了弛张热,就需要去医院做个检查,明确疾病的类型,对症治疗。而间歇热见于急性肾盂肾炎,疟疾,胆道的感染。

推荐医生 更多
  • 李明远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林潮双 主任医师 提问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