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心理躯体化障碍的症状
补充说明:心理躯体化障碍的症状
a******W 2022-01-16 21:5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心理躯体化障碍的症状包括焦虑、抑郁、胸痛、腹痛、心悸等,这些症状通常与心理压力相关,如果症状持续或影响日常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1.焦虑
心理躯体化障碍患者由于长期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困扰,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过度激活,进而引发焦虑。焦虑通常表现在身体上的不适感,如肌肉紧张、不安、恐慌等,这些感觉可能没有明确的原因或对象。
2.抑郁
心理躯体化障碍患者的中枢神经功能紊乱,可能会导致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失衡,从而出现抑郁。抑郁常伴随情感低落、兴趣减退、自我价值感下降等症状,这些感受可能导致患者感到无助和绝望。
3.胸痛
心理躯体化障碍中,患者因为精神因素的影响,会将心脏不适的感觉转化为胸痛。胸痛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心血管疾病、肺部感染等。这种疼痛通常集中在胸前区域,有时可放射至手臂或背部。
4.腹痛
心理躯体化障碍中,患者因长时间的精神压力而影响到植物神经功能,使胃肠道蠕动异常,进而诱发腹痛。腹痛可以是急性或慢性,位置从上腹部到下腹部不等,可能伴有恶心、呕吐或腹泻。
5.心悸
心理躯体化障碍时,患者的情绪波动较大,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此时容易出现心率加快的现象,表现为心悸。心悸是一种主观感受,即心跳快速、强烈或不规则,通常伴随着焦虑或恐惧。
针对心理躯体化障碍的相关症状,建议进行心理咨询以评估是否存在相关问题。必要时,医生还可能会推荐进行血液检测、影像学检查或者心理评估测试。治疗措施可能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动力学治疗或药物治疗,常用抗抑郁药有舍曲林、氟西汀等。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过度饮食或摄入刺激性食物,以及减少吸烟和饮酒。
2024-01-25 05:19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 本组障碍的确切病因尚不明。近些年来的研究提示,这类疾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 报道认为躯体形式障碍与遗传易感素质有关。在对一组慢性功能性疼痛的研究证明,其阳性家族史明显高于器质性疼痛;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遗传史与疼痛量呈正相关。 2.个性 作者的研究发现,不论男女病人其MMPI的廓图均呈1、2、3、7型,其两点编码基本符合神经症的性格特征。“神经质”个性的患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及其相关事件,导致感觉阈降低,增加了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易于产生各种躯体不适和疼痛。Sterm的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病人常合并一定的人格障碍,以被动依赖型、表演型、敏感攻击型较多见。 3.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研究 有人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存在着脑干网状结构注意和唤醒功能的改变,有关脑功能不对称的研究把转换障碍的感觉、注意和情绪改变与大脑右半球信息处理过程方式联系起来,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脑研究指向第二感觉区(S11),该区似乎特别适合用来解释其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的动力学机制。有人认为在情绪冲突时体内的神经内分泌、自主神经及血液生化改变导致血管、内脏器官、肌张力等改变,这些生理反应被患者感受为躯体症状。 4.心理社会因素 (1)潜意识获益: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认为,这类躯体症状可以在潜意识中为患者提供两种获益,一是通过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冲突;二是通过呈现患病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并取得关心和照顾。 (2)认知作用: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影响认知过程,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使当事人对躯体信息的感觉增强,选择性地注意躯体感觉并以躯体疾病来解释这种倾向,增强了与疾病有关的联想和记忆及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 (3)述情障碍:有人认为,低文化者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其深藏的感情,即所谓“述情障碍”(alexithymia)。Lesser认为述情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人格特征,患者不善于表达其内心冲突,描述躯体不比情感表达更容易,甚至于达到难以区分是内心感情还是躯体感觉。有人认为患者在情绪体验的自我感受和言语表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其情绪体验没有传达到大脑皮层并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而是经过由律神经形成所谓“器官语言”释放出来。 (4)生活事件:Dantzer强调生活事件与躯体之间的联系。Bacon发现生活事件与身体主诉呈正比,作者的研究也发现负性事件的刺激量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生活事件与疼痛量呈正相关。研究组的社会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疼痛量呈负相关。生活事件中以长期性应激为主。 (5)社会文化因素:有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特别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且文化较低者。还有研究显示慢性功能性疼痛也多见于女性文化程度较低者。有人认为情绪的表达受特定的社会文化影响,无论在20世纪以前的西方社会,还是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基层社会,负性情绪都常常被看成是无能耻辱的表现,从而阻碍了该类情绪的直接表露,而躯体不适的主诉则是一种“合法”途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患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否认,甚至于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体验,而关注自身的躯体不适。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但病人也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 (二)发病机制 对躯体化障碍发生的心理社会机制已有许多研究,但很少有关于其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的报道。躯体化的作用可以理解为社会和情感交流,也可以解释为心理动力学的结果。 1.社会交流 主要指患者运用躯体症状以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比如一个女青年表现为持续腹痛,从而阻止他的父母周末外出)。 2.情感交流 有时患者不能口头表达他们的情感,因此他们可能运用躯体症状或躯体主诉来表达。有些患者也可能利用躯体主诉来处理应激。躯体症状还可能是缓解心理冲突的办法。心理测试方面的研究报道,躯体化障碍患者MMPI-R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3.心理动力学因素 经典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躯体化障碍是指用躯体症状来替代被压抑的非本能性冲动。患者的这类躯体症状在潜意识中能够为患者提供两种获益,一是可以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心理冲突;二是通过患躯体化障碍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还可以得到家人、同事的关心和照顾。 患者的不良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选择性地逐渐加强注意躯体的感觉,并以躯体疾病来解释这种倾向,增强了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还有些患者不善于表达内心冲突,描述躯体不适比情感表达更容易,甚至于达到难以区分内心感情和躯体不适,有人认为患者在情绪体验的自我感受和言语表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其情绪体验只好通过所谓“器官语言”释放出来。 4.生物学因素 神经心理检查证实躯体化障碍患者多伴有大脑半球双侧额叶的功能缺陷及非优势半球的功能减退。然而,某些研究证明以左侧躯体症状为主的患者可能提示大脑右侧半球受累较左侧严重。基础研究也证实躯体化障碍患者多伴有皮质功能异常,此结果也被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所证实。与对照组相比,躯体化障碍患者对相关刺激及无关刺激反应相似,提示患者的选择性注意力减退。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显示,躯体主诉增多与下列因素有关:独居、接受外界环境刺激较少、抑郁和焦虑情绪等。另外,人格特征、神经过敏及内向性格的人躯体感觉阈值较低,也与躯体化障碍的发生有关。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神经
舒肝解郁胶囊
疏肝解郁,健脾安神。适用于轻、中度单相抑郁症属肝郁脾虚证者,症见情绪低落、兴趣下迟滞、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紧张不安、急躁易怒、食少纳呆、胸闷、疲乏无力、多汗、疼痛、舌苔白或腻,脉弦或细。
人参固本口服液
滋阴益气,固本培元。用于阴虚气弱,虚劳咳嗽,心悸气短,骨蒸潮热,腰酸耳鸣,大便干燥。
草酸艾司西酞普兰片
1.重症抑郁症(MDD)的治疗:重症抑郁症主要表现显著或持久的情绪低落或燥动情绪(至少持续2周),主要包括以下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少、体重或食欲明显变化、失眠或嗜睡、精神运动兴奋或迟缓、过度疲劳、内疚或自卑感、思维迟缓或注意力不集中、自杀企图或念头。2.广泛性焦虑(GAD):表现为过度的焦虑和烦恼,至少持续6个月。主要有以下症状:烦燥不安、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兴奋、肌肉紧张和睡眠障碍。
辅酶Q10片
本品用于下列疾病的辅助治疗:1、心血管疾病,如:病毒性心肌炎、慢性心功能不全。2、肝炎,如:病毒性肝炎、亚急性肝坏死、慢性活动性肝炎。3、癌症的综合治疗:能减轻放疗、化疗等引起的某些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