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消化内科> 异常凝血酶原> 异常凝血酶原低是怎么回事

精选回答(2)

马明哲 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三甲

擅长:胃食管反流病,消化性溃疡,肝炎,肝硬化,消化系统肿瘤,功能性胃肠病,消化内镜检查及治疗。

提问

异常凝血酶原低可能是维生素K缺乏、肝脏疾病、长期服用抗凝药物、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维生素K缺乏
维生素K是合成多种凝血因子的关键辅因子,缺乏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可通过口服维生素K补充剂进行治疗,如依地酸钾片、醋酸可的松片等。
2.肝脏疾病
肝脏疾病可能导致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引起凝血功能异常。针对肝病的治疗可能改善凝血功能,例如使用水飞蓟宾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保肝药。
3.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长期使用抗凝药物会影响凝血过程中的某些环节,导致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调整抗凝药物剂量或更换其他非抗凝类药物可以缓解此现象。例如华法林钠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
4.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会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活动度降低。输注相应缺乏凝血因子的血液制品可能是治疗选择之一,比如新鲜冷冻血浆、冷沉淀物等。
5.纤维蛋白溶解亢进
纤维蛋白溶解亢进是指纤溶系统活性增强,过度降解纤维蛋白原,导致凝血功能障碍。治疗通常包括静脉注射凝血因子替代疗法,如纤维蛋白原制剂、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患者应定期监测凝血酶原时间以评估病情变化,建议进行血常规、肝功能测试以及基因检测等进一步的实验室检查。

2024-04-11 12:51

举报

乐湘华 主治医师 第一八七医院 三甲

擅长:从事临床工作20余年,对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结肠炎、胰腺炎等疾病的诊治有经验。

提问

异常凝血酶降低主要是由血栓栓塞性疾病或高凝状态引起的。如脑栓塞和肺栓塞。例如,患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或高浓度血液疾病很容易导致凝血酶原时间降低。此时,需要根据病因进行对症治疗,如肺梗死和肺栓塞,或脑梗死和脑动脉栓塞。需要立即溶栓治疗。例如,血液浓缩,这是由于缺水造成的。需要补充液体。如果是由某些疾病引起的,如动脉粥样硬化,需要口服抗动脉粥样硬化药物,如非诺贝特进行治疗。

2022-03-18 14:29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高凝状态

有少部分肾病综合症的病人在疾病的过程中会出现某一下肢肿胀痛的症状,检查发现深静脉血栓形成,这是造成肢体肿胀疼痛的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血栓形成呢?这与肾病综合症的高凝状态密切相关。

  • 症状起因:肾病综合症病人容易出现高凝状态的原因很多,包括血中促聚集的和促凝因子均增加,而抗聚集、抗凝和纤溶机制受损,以及静脉瘀血,高脂血症,低蛋白血症,血液浓缩,血液黏滞度增加,激素和利尿剂的使用。肾病综合症高凝状态最直接的证据是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肾病综合症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分解代谢速率正常,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增高是其合成增加所致。 此外,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也明显上升。血浆纤维蛋白原及代谢紊乱可以随着肾病综合症的恢复而消失。凝血因子Ⅴ、Ⅶ、Ⅷ、Ⅹ也升高,可能与肝脏合成升高有关。血小板聚集性增强也是肾病综合症出现高凝状态原因之一,这可能与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以及血小板膜防止血小板聚集的涎酸糖蛋白含量减少有关。纤溶和抗凝系统异常有纤溶酶原水平下降(虽然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水平升高),a2—巨球蛋白升高,以及抗凝血酶Ⅲ下降(从尿中丢失)。抗纤维蛋白溶酶、抗胰蛋白酶a1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因子、内皮源性前列环素刺激因子同样减少。 肾病综合症时蛋白C和蛋白S水平多正常或增高,但其活性降低,从而产生高凝状态。

  • 可能疾病: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痛风性心肌病 颅内静脉血栓形成 高钙血症肾病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血液

推荐医生更多

常新庭 主任医师

提问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胃肠科

段丽平 主任医师

提问

昆明医博肛肠医院

向建 主治医师

提问

昆明医博肛肠医院

张金敏 医师

提问

昆明医博肛肠医院

王敏 主任医师

提问

昆明医博肛肠医院

施瑞华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市浦口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