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什么情况会导致肠出血
补充说明:什么情况会导致肠出血
a******W 2022-02-12 23:10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肠出血可能是由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大肠息肉、大肠癌等疾病引起的,这些疾病都可能导致肠道黏膜受损,进而引发出血。由于肠出血可能是一种严重的症状,建议患者立即就医以确定出血原因并接受适当治疗。
1.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菌属感染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志贺菌产生的毒素和内毒素可导致黏膜坏死脱落、血管通透性增加,进而引起出血。此外,炎症反应还会导致毛细血管壁受损而发生渗出性出血。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2.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免疫系统异常攻击自身结肠组织,造成结肠黏膜损伤和溃疡形成。这些溃疡可能导致微小血管破裂和出血。患者需要遵医嘱口服柳氮磺吡啶片、美沙拉嗪肠溶片等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来控制病情。
3.克罗恩病
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肠病,其特征是肠道黏膜下层纤维化伴增殖性病变,当病变累及血管时会引起局部缺血缺氧而导致出血。另外,长期的炎症刺激会导致周围组织粘连,使血管容易受到压迫而出血。患者应遵照医师意见接受营养支持治疗,保证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供应,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4.大肠息肉
大肠息肉是指大肠黏膜表面向腔内突出的隆起性病变,可能由遗传、生活习惯等多种原因引起。息肉表面易破损,且存在一定的恶变风险,因此可能会出现便血的症状。对于较大的良性息肉,可通过内镜下息肉电切除术进行处理;对于恶性息肉,则需行结肠切除术。
5.大肠癌
大肠癌是源于大肠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在多种致癌因素的作用下,包括饮食习惯、生活方式以及遗传因素等,会导致大肠黏膜上皮细胞过度增生并逐渐发展为癌症。癌细胞生长过程中侵犯到周围的血管,就会引起出血的情况。确诊后,患者可以配合医生通过手术的方式将肿瘤完整地切除掉,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
建议定期进行粪便潜血试验以监测消化道出血迹象,同时注意观察排便颜色和质地变化。如有持续性腹痛或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血液学检查和影像学评估。
2024-01-22 08:19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肠缺血是指供应肠道血液的血管因某种原因发生阻塞,致使肠道的血液来源减少或丧失,不能供肠道的生理活动所需,肠壁发生淤血、水肿或溃疡,严重者还可发生坏死、出血、穿孔和腹膜炎。 缺血性肠病(ischemicboweldisease)是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本病多见于患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造成结肠缺血的直接原因多为肠系膜动、静脉,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闭塞及狭窄。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
症状起因:血管病变血管本身的病变是引起肠道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1)动脉粥样硬化(有15例):血管管腔缩窄,血流不畅引起相应部位血液供应减少。(2)栓塞(有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房纤颤、外伤骨折、长期卧床等情况下,因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故极易接纳来自心脏的栓子而发生栓塞。其发病率约占急性肠梗塞的50%。(3)全身性血管病变(结节性多动脉炎有1例):也是在局部的表现之一。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时,肠道小动脉受累,致使相应肠管血液供应不良而出现缺血性改变。血液病变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长期口服避孕药、严重感染ICD时及化疗、放疗等情况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或栓子而堵塞肠道血管,19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就是因妇科肿瘤进行放射治疗,1.5年后因缺血性结肠炎发生结肠穿孔和肠坏疽,并行部分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术后9天再次穿孔致肠瘘,56天后死亡。血流量不足凡能引起内脏血流量下降的原因均可引发肠道缺血,导致缺血性肠炎,如冠心病、心瓣膜病或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排出量降低,低血压休克时外周血管的灌注不足等,特别是在治疗上述疾病的过程中使用洋地黄类药物,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或β受体激动剂等可作为外源性刺激进一步降低肠道血液流量,诱发或加重缺血性肠病的发生,19例患者中6例属于此种情况。其他疾病如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肠道血管畸形、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也可导致缺血性肠病的发生。急性胰腺炎是一临床常见疾病,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20%,血管并发症并不少见,19例患者中有2例属于急性胰腺炎侵及肠道动脉和静脉引起缺血性肠病。
就诊科室:消化、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