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全身肌张力障碍> 全身肌张力障碍症状治疗

精选回答(1)

韩盛旺 主治医师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治疗中风后偏瘫,延髓麻痹,肢体功能障碍,面瘫,二便障碍,肌肉萎缩,认知功能障碍,耳鸣耳聋,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神经系统疾病。

提问

全身肌张力障碍症状,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进行改善,从而达到缓解疾病的效果。

1、药物治疗

如果症状相对比较轻微,可以遵医嘱配合使用左旋多巴片、盐酸金刚烷胺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配合使用盐酸苯海索片、盐酸氟西汀胶囊等药物进行辅助改善。

2、手术治疗

如果症状相对比较严重,通过药物治疗无法得到改善,还可以通过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脑深部电刺激等方式进行治疗,通常具有一定的作用。

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自身的护理,避免频繁进行重体力劳动,也要避免进行过量运动。另外,还要定期去医院进行复查,及时关注身体的恢复情况。

2022-01-24 15:0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全身肌张力障碍

肌张力障碍指主动肌与拮抗肌收缩不协调或过度收缩引起的以肌张力异常的动作和姿势为特征的运动障碍疾病。全身性肌张力障碍:指3个或是3个以上的头颈部、肢体、躯干肌肉群的肌张力障碍,如扭转痉孪。   肌张力障碍可分为全身性,局灶性或节段性等。   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变形性肌张力障碍,旧称扭转性痉挛)是一种罕见的进行性综合征,其特征是扭转性的不自主动作,造成持续的,往往很怪异的姿势.症状通常开始出现在儿童时代。表现为行走时足部内翻并固定于跖屈位。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往往具有遗传性,主要的遗传型式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伴部分外显率,在先验病人的家系中有些看来“未得病”的成员往往是本病顿挫型的病例。在若干家族中,致病基因看来是定位于染色体9q。本病的病理解剖基础不明.。本病最为严重的形式表现出毫不容情的稳步进展加重的病程,症状十分严重的病例可能经常处于全身扭转形成的奇特的固定的姿势中。精神与思维功能通常保持正常。   患儿有引人注意的异常的体位扭曲姿势和不由自主的变换动作。体位扭转造成异常体位,包括颈部扭转朝后仰,双上肢扭转,朝后伸展,手部握物时痉挛过曲屈。变换多样,平卧时消失。睡眠后完全缓解。定位于基底节损害造成的骨骼肌促动肌和拮抗肌的不协调所致的肌张力障碍。表现为全身型肌张力障碍,又称扭转痉挛。   局灶性肌张力障碍只影响单一的身体部位。少见地,肌张力障碍可向邻近的身体部位扩展,形成节段性肌张力障碍,更为罕见地,可进而扩展为全身性肌张力障碍。具有一定特征的还有若干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 症状起因:肌张力障碍依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疾病的病因迄今不明,认为可能与遗传有关,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或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和性连锁遗传。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原发性扭转痉挛大多由于DYT1基因突变所致,基因定位于常染色体9号长臂9q32-34区。环境因素如创伤或过劳等可诱发原发性肌张力障碍的基因携带者发病,如口-下颌肌张力障碍病可有面部或牙损伤史;一侧肢体的过劳也可诱发肌张力障碍,如书写痉挛、打字员痉挛、乐器演奏家和运动员肢体痉挛等。其病因可能危及随运动环路的重组或脊髓水平以上运动感觉联系改变导致基底节功能紊乱。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是只累及纹状体、丘脑、蓝斑、脑干网状结构等病变引起,如肝豆状核变性、核黄疸、神经节苷脂沉积症、苍白球、黑质和红核色素变性、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家族性基底节钙化、甲状腺功能低下、中毒、脑血管病变、脑外伤、脑炎、药物(左旋多巴、酚噻嗪类、丁酰苯类、胃复安)诱发等。原发性扭转痉挛可见非特异性病理改变,包括壳核、丘脑及尾状核小神经元变性死亡,基底节脂质及脂色素增多。继发性扭转痉挛病理学特征随原发病不同而异;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Meige综合征和职业性痉挛等肌张力障碍病理上无特异性改变。

  • 可能疾病: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变  僵人综合征  流行性甲型脑炎  慢性进行性舞蹈病  书写痉挛  

  • 常见检查: 肌张力  

  • 就诊科室:神经

适用药品

推荐医生更多

张彩东 副主任医师

提问

济南远大中医脑康医院

余明 主任医师

提问

济南远大中医脑康医院

王孝各 副主任医师

提问

贵阳中医脑康医院

侯万东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苏镇培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赵龙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