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简述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和机制
补充说明:简述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和机制
a******W 2022-02-17 18:19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抗利尿激素通过促进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维持体内水平衡。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肾小管重吸收水分障碍、血容量减少、电解质失衡或饮水过量都可能导致抗利尿激素水平异常,从而影响尿液浓度和排泄。
1.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
抗利尿激素通过增强肾小管对水分子的重吸收作用,使体内水分保持平衡。若该激素持续异常分泌,则会导致水中毒。针对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的水中毒,可使用利尿剂进行治疗,如、螺内酯等。
2.肾小管重吸收水分障碍
肾小管重吸收功能障碍可能导致水分无法被有效回收,进而引起尿液浓度降低和排尿量增加的现象。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保钾利尿药进行治疗,如阿米洛利、氨苯喋啶等。
3.血容量减少
当血容量减少时,为了维持血压稳定,肾脏会减少钠离子的排出,从而减少尿液中水分的排出,以保留更多的血液容量。对于血容量减少的情况,可以通过补液来恢复正常的血容量,例如输注生理盐水、林格氏溶液等。
4.电解质失衡
电解质失衡会影响体内的渗透压,进而影响尿液的浓度和排出量。低钠血症时,细胞外液渗透压下降,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使垂体后叶释放加压素增多,提高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从而使尿液浓缩,减少尿液排出。纠正电解质失衡是关键,可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电解质补充剂来进行治疗,如氯化钠片、复方氯化钠注射液等。
5.饮水过量
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会造成血浆晶体渗透压降低,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同时兴奋大脑皮层,产生排尿反射,促使水分从肾脏快速排出,以恢复正常渗透压水平。针对饮水过量引起的尿频现象,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恢复正常状态。
建议定期监测体重变化以及液体摄入量,以评估身体状况。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尿液分析和电解质测定,以进一步确定诊断并指导治疗。
2024-01-30 21:39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系指机体摄入或输入水过多,以致水在体内潴留,引起血液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又称“水中毒”或稀释性低钠血症。水中毒发生较少,仅在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或肾功能不全的情况下,机体摄入水分过多或接受过多的静脉输液,才造成水在体内蓄积,导致水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