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小儿内科>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怎么治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可以采用新生儿光疗、新生儿换血疗法、肝脏酶诱导剂、新生儿母乳暂停等方法。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新生儿光疗
新生儿光疗通常采用间断照射高瓦数白炽灯的方式,在专业人员监督下进行,以增加未结合胆红素的排泄。此方法能将未结合胆红素转化为水溶性异构体,易于排出体外。适用于轻至中度母乳性黄疸。
2.新生儿换血疗法
新生儿换血疗法是在有资质的医疗机构由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执行的一种紧急抢救措施。该措施可迅速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预防核黄疸的发生。对于重度母乳性黄疸伴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患儿有必要时可考虑使用。
3.肝脏酶诱导剂
肝脏酶诱导剂包括、卡马西平等药物,按医嘱规定剂量给予患儿服用。这些药物能够增强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和代谢能力,从而降低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可用于辅助治疗母乳性黄疸。
4.新生儿母乳暂停
如果医生确诊为母乳性黄疸,可以通过暂时停止母乳喂养来缓解症状。具体时间因个体差异而异。母乳中含有一种叫做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物质,会促进胆红素的重吸收,导致黄疸持续存在。暂停母乳喂养后,胆红素水平通常会在几天内下降。
在治疗母乳性黄疸的过程中,家长应注意监测宝宝的皮肤和眼白颜色变化,以及尿液和大便的颜色,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处理。必要时,应遵循医师建议调整配方奶种类,如选择含人乳铁蛋白较多的配方奶,以减少胆红素的合成。

2024-02-08 21:15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母乳性黄疸 (喂养性黄疸)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