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脾虚原因及调理方法
补充说明:脾虚原因及调理方法
a******W 2022-03-03 15:11
我要咨询
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脾虚可能是由于饮食不节、过度疲劳、久病体虚、先天禀赋不足、情志失调等原因导致的,通常需要根据具体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获得适当的诊断和治疗。
1.饮食不节
长期饮食不当、暴饮暴食等,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受损,进而引起脾虚。可遵医嘱用山药、莲子、芡实等食材煲汤健脾养胃。
2.过度疲劳
过度劳累会导致气血消耗过多,使脾气无法得到充分滋养和发挥正常功能,从而出现脾虚的症状。可通过适当休息、放松心情等方式缓解症状。
3.久病体虚
久病体虚是指身体长时间处于虚弱状态,此时正气亏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可能会损伤脾气,导致脾脏功能减退。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补中益气丸、四君子汤等中药方剂进行调理。
4.先天禀赋不足
先天禀赋不足指出生时体质较弱,脾脏未得到足够的先天营养供给,影响其生长发育,可能导致脾虚的发生。可通过中医针灸、艾灸等方式改善症状。
5.情志失调
情志失调如忧思伤脾,会导致情绪波动过大,影响脏腑的功能活动,进而出现脾虚的情况。可通过听音乐、散步等方式舒缓情绪。
针对脾虚,建议调整饮食结构,避免食用生冷、油腻之品,如冰激凌、肥肉等。必要时,可以配合医生通过舌诊、脉诊等中医辨证后,选用合适药物进行治疗,如参苓白术散、归脾丸等。
2024-03-18 02:49
举报向医生提问
脾虚,中医术语。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症状起因:一、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二、脾虚的类型: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中气亦指脾气。脾气上升,将水谷精微之气上输于肺,以荣养其他脏腑,若脾虚中气下陷,可出现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症。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 三、西医认为,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中医
固本益肠片
健脾温肾,涩肠止泻。用于脾虚或脾肾阳虚所致慢性泄泻,证见慢性腹痛腹泻、大便清稀、食少腹胀、腰酸乏力、形寒肢冷。
正骨水
活血祛瘀,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用于跌打扭伤以及体育运动前后消除疲劳。
参胶胶囊
消化性溃疡属中医“胃腹痛”之范畴,多因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暴饮暴食所致,脾胃受损,日久致虚,因虚生寒,使运化腐熟功能失常,气机不畅而发疼痛。中阳不振,客邪乘虚而入,寒热互结,气机升降失调,气血壅滞不行,伤及胃络,形成疮疡。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治宜健脾益气、和胃止痛。
乌灵胶囊
补肾健脑,养心安神。用于心肾不交所致的失眠、健忘、心悸心烦、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少气懒言、脉细或沉无力;神经衰弱见上述证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