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医科> 中医内科> 冷汗> 流冷汗怎么解决

精选回答(1)

于晨光 主治医师 哈尔滨市中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各种内科,儿科,妇科,皮肤科疾病,主要包含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皮肤疾病

提问

流冷汗可以通过生活方式调整、中药调理、植物神经调节剂、抗焦虑药、维生素B12补充等方法来缓解。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生活方式调整
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和充足睡眠,旨在改善整体健康状况。这些举措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稳定性,减少不适症状如流冷汗的发生频率。
2.中药调理
中医师会根据体质辨识开具汤方或丸散,患者需按医嘱服用一定周期。传统中医药认为,体内气血运行不畅可能导致虚火上浮引起出汗现象;通过内服中药可调和脏腑功能、平衡阴阳以止汗。
3.植物神经调节剂
植物神经调节剂如谷维素片、甲钴胺胶囊等药物能有效缓解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不适。这类药物具有稳定情绪、改善睡眠质量的作用,从而减轻因压力大导致的交感神经兴奋而诱发的多汗症。
4.抗焦虑药
抗焦虑药如盐酸帕罗西汀片、氯硝西泮片等能够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过度活跃,缓解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不适。此类药物具有镇静作用,可降低应激反应,改善由精神紧张造成的自主神经系统失调所致的出冷汗问题。
5.维生素B12补充
维生素B12缺乏可能导致贫血等问题,进而影响神经系统功能,因此需要适当补充。补充维生素B12可以帮助恢复正常的红细胞生产,支持神经系统发育和功能维持,对预防上述相关问题有积极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出现持续性或严重的流冷汗症状,应及时就医以便进行针对性处理。

2024-01-11 09:14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冷汗

冷汗,指因紧张、惊惧或疾病等导致汗出而自觉有冷感。汗前并不发热,口不渴,常伴有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大便稀溏、小便清长、脉迟沉、舌淡等寒症表现。多因平素阳虚、卫气不足所致,也可因受惊吓引起。

  • 症状起因:人有时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突然受到惊吓时,手掌、足底、腋窝部以及面部都可出汗,这叫精神性出汗,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出冷汗”。有时人吃了葱、蒜、辣椒、杨梅、酸杏等酸辣食物时,面和颈部常出现汗珠甚至大汗淋漓,这叫作味觉出汗。这两种类型的出汗是没有什么特殊气味的。用中医理论来说就是阴盛阳虚,体内阴气太重。

  • 可能疾病: 厥脱 厥阴头痛 小肠气痛 气腹痛 胸痹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内科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