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小儿内科>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原因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母乳性黄疸可能由胆红素代谢异常、新生儿溶血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巨球蛋白血症、感染性疾患等引起,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胆红素代谢异常
由于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导致血液中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轻至中度增高者可遵医嘱用间歇性人血白蛋白进行治疗,重症高胆红素血症时需光疗。
2.新生儿溶血病
当母亲与胎儿之间的血型不合时,会产生抗原-抗体反应,破坏红细胞并释放出大量的胆红素,超过肝脏处理能力,引起胆红素水平升高。可以考虑使用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以减少溶血的发生。
3.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由于甲状腺发育不全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甲状腺激素合成不足,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清除。确诊后,医生可能会开具左旋甲状腺素钠片来替代缺乏的甲状腺激素。
4.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会导致血液中的IgM水平升高,进而抑制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使游离胆红素增加。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环磷酰胺等烷化剂进行化疗。
5.感染性疾患
感染性疾患如细菌或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脏损伤,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可能需要抗生素治疗,例如头孢曲松钠注射液、阿莫西林胶囊等。
建议密切监测患儿的皮肤和眼白是否发黄,以及尿液颜色。必要时,应进行血清胆红素测定、血常规、尿常规等检验,以评估病情变化。

2024-02-03 15:28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母乳性黄疸 (喂养性黄疸)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