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小儿内科>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出现可能与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胆汁排泄障碍、先天性溶血性疾病、母乳喂养引起的新生儿黄疸等病因有关,需针对具体病因进行治疗。建议及时就医以评估和处理新生儿的黄疸状况。
1.胆红素生成过多
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超过了肝脏摄取和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导致未结合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可遵医嘱使用人免疫球蛋白进行治疗,以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产生。
2.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由于肝细胞发育不成熟或受损,其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受限,造成胆红素代谢功能障碍。可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光疗的方式照射病变部位,促进胆红素排出体外。
3.胆汁排泄障碍
如果胆道发生梗阻,会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入肠道,进而引起胆红素逆流入血。可通过手术方式如葛西手术来缓解胆道梗阻,改善胆汁排泄。
4.先天性溶血性疾病
由于遗传因素或其他不明原因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机体为补偿贫血而代偿性地增加骨髓造血,此时会产生更多的胆红素。如果是G6PD缺乏症所致,则需要遵照医生的意见服用葡萄糖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5.母乳喂养引起的新生儿黄疸
母乳中含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在小肠中可以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未结合胆红素,后者被重新吸收到血液循环中,从而引起新生儿黄疸。轻度的母乳性黄疸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重度者则需暂停母乳喂养3~5天。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家长还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以及进食量是否受到影响。必要时,应配合医生完善血常规、血生化等相关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024-03-25 03:2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胎黄)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本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复现,或生后2周后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15mg/d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为病理性黄疸。足月儿间接胆红素超过307.8μmol/L(18mg/dl),则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几率较高,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易遗留后遗症。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