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肠绒毛萎缩原因
补充说明:肠绒毛萎缩原因
a******W 2022-03-15 19:00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肠绒毛萎缩可能是由遗传性肠绒毛短小、慢性胆汁淤积性肠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自身免疫性肠病、长期营养不良等病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遗传性肠绒毛短小
遗传性肠绒毛短小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肠道上皮细胞发育异常,影响了食物消化吸收功能,进而引起腹泻、体重减轻等症状。针对此病的治疗可能需要遵医嘱使用促进小肠黏膜修复和改善吸收功能的药物,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
2.慢性胆汁淤积性肠病
慢性胆汁淤积性肠病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胆汁排泄不畅,胆盐缺乏导致小肠上皮细胞刷状缘受损,影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这会导致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足,从而引起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症。患者可以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制剂进行治疗,如维生素AD胶丸、维生素E软胶囊等。
3.小肠细菌过度生长
小肠细菌过度生长是指过多的小肠内细菌繁殖,这些细菌产生的毒素和代谢产物可损伤小肠黏膜屏障,进一步加重肠绒毛萎缩的情况。此时会出现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生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比如诺氟沙星片、盐酸环丙沙星片等。
4.自身免疫性肠病
自身免疫性肠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在炎症因子刺激下,可能会出现肠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渗出以及肠绒毛萎缩的现象。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口服柳氮磺吡啶肠溶片、美沙拉嗪肠溶片等氨基水杨酸类药物来缓解不适症状。
5.长期营养不良
长期营养不良可能导致小肠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减慢,进而影响其正常结构和功能,表现为肠绒毛萎缩。对于存在长期营养不良的人群,建议及时就医并完善相关检查以确定具体原因,然后接受针对性治疗,例如缺铁性贫血者可通过口服硫酸亚铁片补铁。
针对肠绒毛萎缩的原因,建议定期进行大便常规、血生化、小肠镜检等检查,以监测病情变化。日常生活中注意均衡饮食,避免食用可能加剧症状的食物,如高纤维素含量的粗粮。
2024-03-19 08:26
举报向医生提问
小肠绒毛萎缩是胃肠道伴癌综合征的临床表现症状之一。胃肠道伴癌综合征系指由于消化系的某些癌瘤所伴发的一些症候群。它不包括肿瘤的一般全身性影响, 如黄疸、发热、消瘦等, 也不指经典的消化道内分泌肿瘤的胃肠外表现。
症状起因:蛋白质丢失性胃肠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三:1.胃肠黏膜糜烂或溃疡导致蛋白渗出或漏出。2.黏膜细胞损伤或缺失,细胞间紧密连接增宽,导致黏膜通透性增加,血浆蛋白漏入肠腔。3.肠淋巴管阻塞,肠间质压力升高,使富含蛋白质的肠间质不但不能保持在间质中或被吸收入血循环,反而使其溢出,进入肠腔而丢失。肠道炎症引起蛋白丢失性胃肠病的机制还不清楚,可能是由于炎症区细胞外液和炎性液体渗出所致。在正常情况下,漏入胃肠道的血浆蛋白量不多,估计这些蛋白质不到血循环白蛋白的6%,只相当于这些血浆蛋白每天分解率的10%~20%,其中90%以上被消化后又重新吸收,因此,胃肠道的分解代谢在血浆蛋白总的分解代谢中并不占重要地位。在蛋白丢失性胃肠病时,血浆蛋白质从胃肠道的丢失远越过正常丧失量。每天蛋白质在胃肠道的降解率可高达循环血浆蛋白质总量的40%~60%以上。蛋白质丢失性胃肠病时蛋白质从胃肠道丢失与蛋白质的分子量无关。血浆蛋白大量漏入胃肠道,致使血浆蛋白质半衰期缩短、周转率加快。有研究表明,本病时由于血浆蛋白质无论其分子大小均从胃肠道黏膜漏出,因而合成率越慢和(或)半衰期越长的血浆蛋白下降越明显。白蛋白和IgG的半衰期较长,即使机体进行代偿性合成,其能力有限,肝脏合成白蛋白的速率最多能提高1倍;而IgG等免疫球蛋白的合成还不受血浆浓度降低的刺激,所以白蛋白和IgG的血浆浓度在本病时下降程度最重,使得本病患者常伴有低白蛋白血症。周转率快、半衰期短的血浆蛋白,如转铁蛋白、铜蓝蛋白、IgM等不易受到影响,本病时仅轻度降低。而纤维蛋白原半衰期最短、合成速率最快,故血浆浓度一般正常。丢失入胃肠腔的蛋白质在肠腔内被分解成氨基酸、肽而被再吸收入血循环,作为机体的氮源,如果丢失入胃肠道的蛋白质量较多、进入肠道的速度较快或肠蠕动较快,则有大量的蛋白从肠道排出。因肠淋巴管阻塞而致蛋白质从肠道丢失者,可同时有淋巴细胞从肠道丢失而致血淋巴细胞减少。此外,其他血浆成分如铜、钙、铁、脂质等也可从胃肠道丢失。
就诊科室: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