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主要病因
补充说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主要病因
a******W 2022-03-23 16:13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能是由胆红素生成过多、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不足、胆汁排泄障碍、先天性溶血性疾病、母乳喂养引起的新生儿黄疸等病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胆红素生成过多
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未结合胆红素形成增多,超过了肝细胞摄取和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可遵医嘱使用白蛋白进行治疗,以提高血液中白蛋白水平,促进胆红素的运输和代谢。
2.肝细胞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由于肝细胞发育不成熟或受损,导致其摄取、结合和排泄胆红素的功能受限。可以考虑光疗,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皮肤来降低胆红素水平。
3.胆汁排泄障碍
胆汁排泄受阻使得胆红素无法正常排出体外,进一步加重了胆红素的积累。轻至中度的胆汁淤积可能不需要特殊治疗,重度者则需遵照医生意见给予药物治疗如人血白蛋白等。
4.先天性溶血性疾病
遗传性或获得性的红细胞结构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红细胞提前破坏,产生大量胆红素。如果是遗传性原因引起,则需要到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免疫抑制治疗,如氢化可的松、等。
5.母乳喂养引起的新生儿黄疸
母乳中含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能够将胆红素转化为未结合胆红素,使它更容易被肠道吸收并回到血液循环中,从而引起新生儿黄疸。对于母乳性黄疸,通常不需要停止母乳喂养,但应密切监测婴儿的胆红素水平。若黄疸程度较重,可在医生指导下暂停母乳喂养3~5天。
建议定期监测患儿的胆红素水平,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病理性黄疸。必要时,医生可能会推荐进行血常规、肝功能测试或超声检查以评估肝脏和胆道系统的状况。
2024-04-10 15:47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至生后28天),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导致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黏膜及巩膜黄染为特征的病症,本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在出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到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两周;早产儿持续时间较长,除有轻微食欲不振外,一般无其他临床症状。若生后24小时即出现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或消退后复现,或生后2周后才开始出现黄疸,均为病理性黄疸。足月儿血清总胆红素超过205.2μmol/L(12mg/dl),早产儿超过256.5μmol/L(15mg/dl)称为高胆红素血症,为病理性黄疸。足月儿间接胆红素超过307.8μmol/L(18mg/dl),则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的几率较高,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易遗留后遗症。
多发人群:刚出生的婴儿
典型症状: 胎黄 婴儿脸色发黄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 巩膜黄染
临床检查: 胎黄 婴儿脸色发黄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 巩膜黄染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 —— 10000元)
利肝隆颗粒
疏肝解郁,清热解毒。用于急、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对血清谷丙转氨酶,麝香草酚浊度,黄疸指数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有较好的效果。
硫唑嘌呤片
1.急慢性白血病,对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近期疗效较好,作用快,但缓解期短;2.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3.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自体免疫有关的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4.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肌无力;5.其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肠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狼疮性肾炎,增殖性肾炎,Wegener氏肉芽肿等。
吲哚美辛巴布膏
用于缓解局部软组织疼痛,如 (1)运动创伤(如扭伤、拉伤、肌腱损伤等)引起的局部软组织疼痛。 (2)慢性软组织劳损(如颈部、肩背、腰腿等)所致的局部酸痛。 (3)骨关节疾病(如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的局部对症止痛治疗。
胆石通胶囊
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肝胆湿热,右胁疼痛,痞渴呕恶,黄疸口苦,以及胆石症、胆囊炎、胆道炎属肝胆湿热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