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小儿内科>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怎么退黄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母乳性黄疸的退黄可以通过新生儿光疗、胆红素代谢药物治疗、肝脏酶促药物治疗、新生儿巨球蛋白血症自愈等方法来实现。
1.新生儿光疗
新生儿光疗通过特定波长的光线照射皮肤来降低胆红素水平。适用于轻度至中度的母乳性黄疸。
2.胆红素代谢药物治疗
胆红素代谢药物治疗旨在促进胆红素的排泄和转化,如肝素、等。对于存在胆汁淤积情况的母乳性黄疸有效。
3.肝脏酶促药物治疗
肝脏酶促药物治疗旨在刺激肝脏产生更多的胆红素代谢酶,如益生菌制剂、维生素K等。针对改善肝脏功能异常引起的母乳性黄疸有帮助。
4.新生儿巨球蛋白血症自愈
新生儿巨球蛋白血症自愈是指新生儿自身免疫系统逐渐成熟,能够识别并清除导致黄疸的不成熟红细胞。适合无其他并发症且黄疸程度较轻的母乳性黄疸患儿。
在处理母乳性黄疸时,应密切监测婴儿的胆红素水平,避免过度换血。同时,确保婴儿获得足够的营养支持,以利于其生长发育。

2024-01-24 11:04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母乳性黄疸 (喂养性黄疸)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