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小儿内科> 母乳性黄疸> 婴儿母乳性黄疸原因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婴儿母乳性黄疸可能是由胆红素代谢异常、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溶血病、巨球蛋白血症、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等病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胆红素代谢异常
由于胆红素代谢过程中某些酶类缺乏或功能障碍导致胆红素不能正常排出体外。可通过药物如益生菌、茵栀黄等促进胆红素排泄来缓解此现象。必要时需遵医嘱使用。
2.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新生儿肝炎综合征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肝内阻塞性胆汁淤积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共同特点是血清胆管造影呈阳性结果,但无肝外梗阻存在。可遵照医生的意见通过应用水飞蓟宾胶囊、复方甘草酸苷片等护肝药物进行处理。
3.先天性溶血病
先天性溶血病是指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红细胞膜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而提前破坏,超过了骨髓造血代偿能力而发生溶血性贫血。针对先天性溶贫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和预防并发症,例如输血、脾切除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由专业医生制定方案。
4.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血液淋巴系统恶性增殖性疾病,由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过度产生,导致血液中出现大量IgM型免疫球蛋白,进而引起高黏滞血症和自身免疫反应。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采用硼替佐米联合环磷酰胺的方式进行化疗。
5.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组由遗传基因突变导致的红细胞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其易于被破坏,寿命缩短,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而发生的溶血性贫血。对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通常需要针对特定的遗传缺陷进行治疗,如地中海贫血可以考虑低剂量长期输血维持血红蛋白浓度。
建议密切监测患儿的胆红素水平,避免黄疸进一步加重。同时,注意观察是否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如食欲减退、睡眠不安等。必要时,应进行血常规、肝功能等相关检查,以评估病情状况。

2024-03-08 22:22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母乳性黄疸 (喂养性黄疸)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