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母乳性黄疸对宝宝的危害
补充说明:母乳性黄疸对宝宝的危害
a******W 2022-03-28 17:38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母乳性黄疸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听力损伤、生长发育迟缓、长期皮肤黏膜黄染以及反复高胆红素血症。
1.胆红素脑病
胆红素脑病是由于未结合胆红素通过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导致核黄疸、神经细胞损伤和永久性脑功能障碍,包括运动障碍、智力低下等。
2.听力损伤
听力损伤是由高水平的未结合胆红素对内耳毛细胞造成毒性作用所致。可能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的听力下降,影响婴儿的言语和语言发展。
3.生长发育迟缓
生长发育迟缓可能源于母乳性黄疸引起的睡眠不安、食欲减退等情况,进而影响营养物质吸收。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可能会影响婴幼儿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4.长期皮肤黏膜黄染
长期皮肤黏膜黄染是因为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当超过肝脏处理能力时就会出现皮肤黏膜黄染。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皮肤瘙痒、皮疹等问题,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肝硬化。
5.反复高胆红素血症
反复高胆红素血症是指胆红素水平持续高于正常范围,这可能是由于母乳性黄疸未能有效控制。会导致脑部受损,引发核黄疸,威胁生命安全。
母乳性黄疸通常可以自行消退,但需密切监测胆红素水平,避免上述风险。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2024-02-28 06:55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多发人群:婴幼儿
典型症状: 溶血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 病理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临床检查: 溶血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 病理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2000 —— 5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