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母乳性黄疸发生原因
补充说明:母乳性黄疸发生原因
a******W 2022-03-28 17:36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可能与胆红素代谢异常、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溶血病、巨球蛋白血症以及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等病因有关,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获得适当的治疗。
1.胆红素代谢异常
由于胆红素代谢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导致胆红素不能正常排出体外,引起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轻至中度的高胆红素血症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密切监测并采取适当措施预防核黄疸的发生。
2.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非溶血性黄疸、肝脏大、凝血功能障碍和肝酶异常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症。这些因素包括感染、胆管发育不良等,可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对于病毒感染所致者,可以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针对性处理,如恩替卡韦片、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片等。
3.先天性溶血病
由于遗传性或后天获得性疾病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造成溶血性贫血,进而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如果确诊为遗传性溶贫,需要定期随访观察病情变化,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叶酸制剂,如维生素B12片、甲钴胺胶囊等。
4.巨球蛋白血症
主要是因为骨髓内浆细胞恶性增殖,产生大量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M,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从而引起胆红素代谢异常。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来进行化疗,常用的药物有环磷酰胺注射液、氟达拉滨注射液等。
5.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其更容易被破坏而引起的一种溶血性贫血。对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可以通过输血来纠正贫血状态,例如输入红细胞悬液或其他成分血液制品。
针对母乳性黄疸,建议密切监测婴儿的胆红素水平,避免过度喂养,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胆红素的排出。必要时,可遵照医生的意见进行光疗或暂停母乳喂养一段时间。
2024-02-14 15:47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多发人群:婴幼儿
典型症状: 溶血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 病理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临床检查: 溶血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 病理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2000 —— 5000元)
人血白蛋白
1.失血创伤、烧伤引起的休克。2.脑水肿及损伤引起的颅压升高。3.肝硬化及肾病引起的水肿或腹水。4.低蛋白血症的防治。5.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6.用于心肺分流术、烧伤的辅助治疗、血液透析的辅助治疗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硫唑嘌呤片
1.急慢性白血病,对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近期疗效较好,作用快,但缓解期短;2.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3.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自体免疫有关的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4.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肌无力;5.其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肠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狼疮性肾炎,增殖性肾炎,Wegener氏肉芽肿等。
苯丁酸氮芥片
霍奇金病,数种非霍奇金病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瓦尔登斯特伦巨球蛋白血症,晚期卵巢腺癌。本品对于部分乳腺癌病人也有明显的疗效。
福乃得维铁缓释片
用于明确原因的缺铁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