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小儿内科>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原因形成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母乳性黄疸可能是由胆红素代谢异常、新生儿肝炎综合征、先天性溶血病、巨球蛋白血症、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等病因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胆红素代谢异常
由于胆红素代谢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导致胆红素不能正常排出体外,引起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轻至中度的高胆红素血症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密切监测并采取适当措施如光疗等。
2.新生儿肝炎综合征
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非溶血性黄疸、肝脏大、凝血功能障碍和肝酶异常为特征的一组临床综合症。这些因素包括感染、胆管发育不全、胆汁淤积等,可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对于病毒感染所致者,抗病毒药物是主要治疗方法,如拉米夫定片、恩替卡韦片等;对于胆道闭锁则需要手术治疗,如葛西手术或肝移植术。
3.先天性溶血病
由于遗传性或后天获得性疾病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造成溶血性贫血,此时机体需要更多的胆红素来补偿红细胞破坏增加的情况,进而出现黄疸。主要是针对原发病进行治疗,如自身免疫性溶贫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环磷酰胺注射液、硫唑嘌呤片等免疫抑制剂。
4.巨球蛋白血症
是一种淋巴浆细胞增殖性疾病,其特点是无痛性进行性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骨髓被大量单克隆B淋巴细胞浸润,常伴有周围血液中单克隆IgM增高,当IgM与未完全结合时,会影响胆红素的代谢过程,使胆红素转化为胆绿素减少,从而引起皮肤黏膜黄染。常用的化疗方案有苯丁酸氮芥联合环磷酰胺、氟达拉滨联合环磷酰胺以及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等。
5.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是一组由遗传缺陷引起的溶血性贫血,由于红细胞寿命缩短,骨髓造血功能增强,促成了代偿性的网状内皮系统的增生,这会导致脾脏肿大,进而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导致黄疸的发生。对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一般采用输血疗法,即通过静脉输入红细胞悬液或其他血液制品来纠正贫血状态。
建议定期监测婴儿的胆红素水平,避免过度喂养,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超声波检查、血常规检查以及直接胆红素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存在的问题。

2024-03-04 04:3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母乳性黄疸 (喂养性黄疸)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