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母乳性黄疸定义原因和特点
补充说明:母乳性黄疸定义原因和特点
a******W 2022-03-28 17:37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母乳性黄疸可能由胆红素代谢异常、新生儿肝炎、先天性溶血病、巨球蛋白血症、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等病因引起,导致未结合胆红素水平升高。该病特点为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3-5天出现黄疸,持续时间较长,可在停母乳后自行消退。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进行针对性治疗。
1.胆红素代谢异常
由于胆红素代谢过程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导致胆红素不能正常排出体外,引起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可以通过肝脏移植手术来纠正胆红素代谢异常的情况。
2.新生儿肝炎
由病毒、细菌感染或其他因素引起的肝细胞损伤,可导致胆红素的摄取、转运和转化障碍,进而出现黄疸现象。可以遵医嘱使用水飞蓟宾葡甲胺片、复方甘草酸苷胶囊等药物进行保肝治疗。
3.先天性溶血病
由于遗传缺陷或获得性疾病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造成无效造血和溶血,从而引起胆红素产量增加。需要输血时,应首选与母亲同型的Rh阴性或ABO血型相容的血液,以减少免疫反应的发生。
4.巨球蛋白血症
由于淋巴浆细胞恶性增殖,产生大量单克隆IgM型免疫球蛋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影响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环磷酰胺注射液、苯丁酸氮芥注射液等烷化剂进行化疗。
5.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结构或功能异常,使其更容易被破坏而发生溶血,此时会产生大量的胆红素。对于遗传性溶血性贫血,通常采用输血疗法。此外还可以通过脾切除术缓解病情。
针对母乳性黄疸,建议密切监测婴儿的胆红素水平,避免过度喂养,以减轻肝脏负担。必要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退黄药物来进行治疗,如茵栀黄颗粒、清肝利胆口服液等。
2024-01-16 15:42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多发人群:婴幼儿
典型症状: 溶血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 病理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临床检查: 溶血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 新生儿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 病理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2000 —— 5000元)
硫唑嘌呤片
1.急慢性白血病,对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近期疗效较好,作用快,但缓解期短;2.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3.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自体免疫有关的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4.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肌无力;5.其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肠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狼疮性肾炎,增殖性肾炎,Wegener氏肉芽肿等。
苯丁酸氮芥片
霍奇金病,数种非霍奇金病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瓦尔登斯特伦巨球蛋白血症,晚期卵巢腺癌。本品对于部分乳腺癌病人也有明显的疗效。
福乃得维铁缓释片
用于明确原因的缺铁性贫血。
胆石通胶囊
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肝胆湿热,右胁疼痛,痞渴呕恶,黄疸口苦,以及胆石症、胆囊炎、胆道炎属肝胆湿热证者。
相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