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心肌肥厚的治疗方法婴儿
补充说明:心肌肥厚的治疗方法婴儿
a******W 2022-04-01 21:3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心肌肥厚的婴儿可采取营养支持治疗、心肌保护药物、心脏康复训练、新生儿心肺复苏术、体外膜式氧合等治疗措施。鉴于婴儿年龄和病情特殊性,应严格遵循医嘱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1.营养支持治疗
通过提供适当的营养来维持生命活动,促进身体恢复。适用于无法正常进食或消化吸收障碍的患者。
2.心肌保护药物
使用特定的心肌保护药物以减少心肌损伤。适用于存在潜在心血管风险的人群以及需要手术的患者。
3.心脏康复训练
制定个性化的心脏康复计划,包括运动、饮食及生活方式调整等综合干预。适合于术后恢复期或慢性疾病管理阶段的患者。
4.新生儿心肺复苏术
在紧急情况下对新生儿进行心肺复苏术,以恢复其自主呼吸和心跳。适用于分娩过程中发生窒息或其他原因导致呼吸停止的情况。
5.体外膜式氧合
当患者的循环功能不全时,采用体外膜式氧合技术为患者提供血流动力学支持。对于急性心力衰竭、严重感染性休克等引起的低血压状态有良好效果。
无论选择哪种治疗方法,都需要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定期评估心肌肥厚的程度和影响。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也有助于改善病情。
2024-03-28 13:55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这是一种产生较缓慢但较有效的代偿功能,主要发生在长期压力负荷过重的情况下,心肌总量增加,收缩力加强,使心脏得以维持正常的血循环,同时有相当的储备力。但这种代偿功能也有其不利之处,主要因为肥大的心肌需氧增加,而冠状动脉的供血量往往不能予以满足,造成心肌缺血,这将最后导致心肌收缩力的减退。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表现为心室肌肥厚,典型者在左心室,以室间隔为甚,偶尔可呈同心性肥厚。
症状起因:病因未明。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主要病因,其依据是本病有明显的家族性发病倾向,常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些患者出生时即有本病,本病患者中可见到HLA抗原的遗传基因型。病变以心肌肥厚为主,心脏重量增加。心肌肥厚可见于室间隔和游离壁,以前者为甚,常呈不对称(非同心)性肥厚,即心室壁各处肥厚程度不等部位以左心室为常见,右心室少见。室间隔高度肥厚向左心室腔内突出,收缩时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旧称“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室间隔肥厚程度较轻,收缩期未引起左室流出道明显梗阻者,称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前乳头肌也可肥厚,常移位而影响正常的瓣膜功能。心肌高度肥厚时,左心室腔减小。不成比例的心肌肥厚常使室间隔的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3,少数可达3。有一种变异型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尖区的心肌肥厚较著。此型的心包下冠状动脉正常,但心室壁内冠状动脉数增多而管腔狭窄。显微镜下见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畸形,细胞分支多,线粒体增多,心肌细胞极度肥大,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多,此外,尚有间质纤维增生。电镜下见肌原纤维排列也紊乱。2/3患者二尖瓣叶增大增长,与二尖瓣前叶相对处的左室内膜壁上有一纤维斑块是二尖瓣与室间隔碰击所致。各年龄均可发生本病,但心肌肥厚在40岁以下者比40岁以上者严重,此种肥厚与年龄的关系原因未明。随病程发展,心肌纤维化增多,心室壁肥厚减少,心腔狭小程度也减轻,呈晚期表现。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心胸、心血管内科
盐酸胺碘酮片
临床适用于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早搏、阵发性心房扑动和颤动、预激综合征等。 也可用于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塞的心律失常患者。对其他ˉ受体阻断剂无效的顽固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也能奏效。另外,也用于慢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和心绞痛的治疗。
参附注射液
回阳救逆,益气固脱。主要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症(感染性、失血性、失液性休克等);也可用于阳虚(气虚)所致的惊悸、怔忡、喘咳、胃疼、泄泻、痹症等。
雷米普利片
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梗发作后的前几天之内出现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者。
生脉注射液
益气养阴,复脉固脱。用于气阴两亏,脉虚欲脱的心悸、气短、四肢厥冷、汗出、脉欲绝及心肌梗塞、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具有上述证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