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新生儿心肌肥厚的原因
补充说明:新生儿心肌肥厚的原因
2022-03-25 11:5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新生儿心肌肥厚可能是由遗传因素、环境因素、感染等引起的。
1.遗传因素
心肌肥厚可能由家族遗传基因突变引起,若父母或家族中有类似情况,新生儿也有可能会继承这种基因。针对这种情况,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但需要定期进行心脏超声检查以监测心肌肥厚程度和心脏功能。
2.环境因素
长期暴露于高海拔、高气压环境下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高原性心脏病,进而引发心肌肥厚。对于这种情况,建议移居至低海拔地区,并确保充足的氧气供应。必要时可使用氧疗设备如鼻导管或面罩来提高血氧水平。
3.感染
某些病毒感染如柯萨奇病毒B3、腺病毒等可导致心肌炎,炎症反应会导致心肌细胞增生和肥大。针对感染性心肌炎引起的新生儿心肌肥厚,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抗病毒治疗。例如,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昔洛韦或利巴韦林等抗病毒药物来控制病毒感染。
在确诊新生儿心肌肥厚后,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减少心脏负担。此外还要注意监测血压和血糖水平,并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
2022-04-21 16:49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这是一种产生较缓慢但较有效的代偿功能,主要发生在长期压力负荷过重的情况下,心肌总量增加,收缩力加强,使心脏得以维持正常的血循环,同时有相当的储备力。但这种代偿功能也有其不利之处,主要因为肥大的心肌需氧增加,而冠状动脉的供血量往往不能予以满足,造成心肌缺血,这将最后导致心肌收缩力的减退。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肥厚为特征。表现为心室肌肥厚,典型者在左心室,以室间隔为甚,偶尔可呈同心性肥厚。
症状起因:病因未明。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主要病因,其依据是本病有明显的家族性发病倾向,常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些患者出生时即有本病,本病患者中可见到HLA抗原的遗传基因型。病变以心肌肥厚为主,心脏重量增加。心肌肥厚可见于室间隔和游离壁,以前者为甚,常呈不对称(非同心)性肥厚,即心室壁各处肥厚程度不等部位以左心室为常见,右心室少见。室间隔高度肥厚向左心室腔内突出,收缩时引起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者,称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旧称“特发性肥厚性主动脉瓣下狭窄”。室间隔肥厚程度较轻,收缩期未引起左室流出道明显梗阻者,称为“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前乳头肌也可肥厚,常移位而影响正常的瓣膜功能。心肌高度肥厚时,左心室腔减小。不成比例的心肌肥厚常使室间隔的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3,少数可达3。有一种变异型肥厚型心肌病,以心尖区的心肌肥厚较著。此型的心包下冠状动脉正常,但心室壁内冠状动脉数增多而管腔狭窄。显微镜下见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细胞核畸形,细胞分支多,线粒体增多,心肌细胞极度肥大,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多,此外,尚有间质纤维增生。电镜下见肌原纤维排列也紊乱。2/3患者二尖瓣叶增大增长,与二尖瓣前叶相对处的左室内膜壁上有一纤维斑块是二尖瓣与室间隔碰击所致。各年龄均可发生本病,但心肌肥厚在40岁以下者比40岁以上者严重,此种肥厚与年龄的关系原因未明。随病程发展,心肌纤维化增多,心室壁肥厚减少,心腔狭小程度也减轻,呈晚期表现。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心胸、心血管内科
肌苷注射液
临床用于白细胞或血小板减少症,各种急慢性肝脏疾患、肺原性心脏病等心脏疾患;中心性视网膜炎、视神经萎缩等疾患。
阿比多尔片
治疗由A、B型流感病毒等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
门冬氨酸钾镁片
电解质补充药。可用于低钾血症、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率失常(主要是室性心率失常)以及心肌炎后遗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的辅助治疗。
转移因子胶囊
用于治疗某些抗生素难以控制的病毒性或霉菌性细胞内感染(如带状疱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色念珠菌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对恶性肿瘤可作为辅助治疗剂(主要用于肺癌,鼻咽癌,乳腺癌,骨肉瘤等);免疫缺陷病(如湿疹,血小板减少,多次感染综合症及慢性皮肤粘膜真菌病有较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