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镰状细胞性贫血的发病因素属于
补充说明:镰状细胞性贫血的发病因素属于
a******W 2022-04-27 18:02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镰状细胞性贫血的发病因素属于遗传性血红蛋白异常、感染、缺氧、铁负荷过量、药物毒性等,治疗需个体化,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获得专业指导。
1.遗传性血红蛋白异常
镰状细胞贫血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血红蛋白分子结构改变,使其形成不正常的镰状形状,使红细胞易于破裂而引起溶血性贫血。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可出现严重的疼痛、黄疸和器官损伤。可通过降低溶血标志物水平来缓解病情,如输血、骨髓移植等。
2.感染
感染可能诱发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免疫反应,进而加重病情,因为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较弱,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可以采用相应的抗微生物药物进行治疗,例如抗生素类药物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颗粒等;真菌感染则需使用氟康唑片、伊曲康唑胶囊等抗真菌药。
3.缺氧
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结构异常,在缺氧状态下容易形成镰状变形,导致红细胞破裂,进一步加剧贫血。改善缺氧状态有助于减轻镰状细胞贫血的症状,可以通过增加氧气吸入量、减少身体活动量等方式实现。
4.铁负荷过量
铁负荷过量是指体内铁含量超过正常范围,长期铁负荷过量会导致心脏、肝脏和胰腺受损,从而影响血液的生产和运输,加重镰状细胞贫血的症状。铁螯合剂可用于降低铁负荷,常用的有去铁胺注射液、地拉罗司分散片等。
5.药物毒性
某些药物可能会干扰红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导致镰状细胞贫血患者的症状恶化。因此,在使用任何新药之前,应告知医生正在服用的所有药物,以避免潜在的相互作用。
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血生化以及地中海贫血筛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饮食方面,宜选用高营养且易消化吸收的食物,避免食用含糖量高的食品,以免加重病情。
2024-03-26 06:14
举报向医生提问
镰状细胞贫血是1949年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第一个分子病,由此开创了疾病分子生物学时代。其分子病理是基因发生单一碱基突变,正常基因第6个密码子为GAG,编译谷氨酸,突变后变为GTG,编译缬氨酸,这种单个氨基酸的替代即形成HbS。在临床上,血红蛋白S病有3种主要形式:①纯合子状态,即镰状细胞贫血;②杂合子状态,即镰状细胞性状;③血红蛋白S与其他异常血红蛋白的双杂合子状态,包括血红蛋白S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C病、血红蛋白D病等。在脱氧状态下,HbS的溶解度为脱氧HbA的1/40。因此脱氧可使红细胞僵硬变形,成为镰刀状,故名。
还原型谷胱甘肽片
用于肝损伤、肾损伤、化放疗保护、糖尿病、缺血缺氧性脑病等。
硫唑嘌呤片
1.急慢性白血病,对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近期疗效较好,作用快,但缓解期短;2.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3.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自体免疫有关的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4.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肌无力;5.其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肠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狼疮性肾炎,增殖性肾炎,Wegener氏肉芽肿等。
福乃得维铁缓释片
用于明确原因的缺铁性贫血。
胆石通胶囊
清热利湿,利胆排石。用于肝胆湿热,右胁疼痛,痞渴呕恶,黄疸口苦,以及胆石症、胆囊炎、胆道炎属肝胆湿热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