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血液科>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怎么回事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溶血性贫血可能是由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镰状细胞贫血、巨球蛋白血症等疾病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异常,使其容易被脾脏破坏而提前淘汰,从而引起溶血性贫血。患者可遵医嘱使用水杨酸类药物如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可以抑制环氧化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脾脏对红细胞的破坏。
2.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由机体产生抗自身红细胞表面抗原的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这些抗体会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并激活补体系统,进而导致红细胞溶解。激素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法,例如、等皮质类固醇药物具有抑制免疫应答的作用,能够减轻自身免疫反应对红细胞的攻击。
3.地中海贫血
地中海贫血又称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是由于一种或多种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的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病。其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珠蛋白肽链合成速率降低,形成不稳定血红蛋白和珠蛋白肽链变性,使红细胞寿命缩短。输血是纠正贫血的有效方法,但需要定期监测铁状态以防止铁超载。
4.镰状细胞贫血
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由于血红蛋白中的一个氨基酸残基被替换而导致红细胞形状发生改变,变得僵硬易碎,在缺氧环境中更易于形成镰刀状,这使得它们更容易破裂和破坏。对于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镰状红细胞变形研究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指导治疗方案。
5.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淋巴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骨髓内单克隆浆细胞过度增生,产生大量无功能IgM型免疫球蛋白,导致血液黏稠度增高,微循环受阻,组织器官供血不足,进而出现贫血等症状。临床常采用苯丁酸氮芥联合环磷酰胺作为一线化疗方案,通过干扰细胞周期、抑制DNA合成达到杀灭癌细胞的目的。
针对溶血性贫血,建议定期进行全血细胞计数、血生化检查以及尿液分析,以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可进行红细胞脆性试验、高铁血红蛋白还原率测定等相关实验室检测。

2024-02-01 10:52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系指红细胞破坏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代偿不足时发生的一类贫血。如要骨髓能够增加红细胞生成,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生存期缩短,则不会发生贫血,这种状态称为代偿性溶血性疾病。许多疾病如慢性贫血、肾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缺乏,甚至缺铁性贫血都会有红细胞的破坏过多,但溶血性贫血则是指红细胞破坏过多、过快为导致贫血之主要因素。

适用药品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