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为什么医生不推荐乳糖酶
补充说明:为什么医生不推荐乳糖酶
2022-04-28 18:4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医生不推荐乳糖酶可能是由于患者存在乳糖不耐受、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或食物过敏等病因。这些情况下使用乳糖酶可能无效甚至加重症状,因此不建议使用。
1.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因为肠道中乳糖酶分泌不足,无法完全消化分解奶制品中的乳糖。未被水解的乳糖直接进入结肠,刺激肠粘膜产生气体和液体,进而出现腹胀、腹泻等症状。轻度乳糖不耐受可通过调整饮食缓解,严重时需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如口服葡萄糖电解质溶液、双歧杆菌等。
2.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个体从出生就没有足够的乳糖酶来分解母乳或配方奶粉中的乳糖,从而引起腹泻、腹痛等消化道不适症状。对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者,需要通过特殊配方奶粉进行喂养,以满足其营养需求并减轻消化不良症状。
3.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通常发生在感染性肠炎或其他肠道疾病后,此时肠道黏膜受损,影响了乳糖酶的合成和活性。患者可遵照医生的意见服用益生菌制剂改善肠道环境,如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
建议定期进行肠胃功能测试以及食物不耐受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乳糖不耐受等问题。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过度食用含乳糖高的食品,同时关注身体对不同食物的反应,如有异常应及时就医咨询。
2024-03-07 11:11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医生不推荐乳糖酶可能是由于患者存在乳糖不耐受、先天性乳糖酶缺乏、继发性乳糖酶缺乏、小肠黏膜损伤、食物过敏等病因。这些病因导致患者无法有效消化乳糖,使用乳糖酶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重症状。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
1.乳糖不耐受
乳糖不耐受是因为肠道内乳糖酶分泌不足或者活性降低,导致摄入的乳糖无法被完全分解和吸收,从而引起一系列消化道症状。补充外源性的乳糖酶可以促进体内乳糖的消化、吸收,进而减轻不适症状。
2.先天性乳糖酶缺乏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是由于基因突变导致个体从出生就没有产生足够的乳糖酶,使得机体无法有效分解母乳或配方奶粉中的乳糖。对于先天性乳糖酶缺乏者,可遵医嘱使用无乳糖配方奶进行喂养。
3.继发性乳糖酶缺乏
继发性乳糖酶缺乏通常发生在感染性肠炎或其他肠道疾病后,此时肠道黏膜受损,影响了乳糖酶的合成和分泌。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口服益生菌来改善肠道功能,如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
4.小肠黏膜损伤
小肠黏膜损伤会导致小肠绒毛萎缩或消失,使乳糖酶的分布受到影响,从而减少其活性。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硫酸锌口服溶液、葡萄糖酸钙口服溶液等药物进行治疗。
5.食物过敏
食物过敏可能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诱发,当机体接触特定食物时,免疫系统错误地将其识别为有害物质并发起防御反应,包括释放组胺和其他炎症介质,这些物质会引起过敏症状。常用抗组胺药有氯雷他定片、盐酸西替利嗪片等,能够缓解过敏症状。
建议定期进行粪便常规检查以及血液乳糖酶水平检测以监测病情变化。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食用含乳糖高的食品,如牛奶及其制品,同时关注营养均衡,必要时可通过添加预水解蛋白配方粉或深度水解蛋白配方粉来调整饮食。
2024-02-07 16:43
举报向医生提问
先天性乳糖酶缺乏:婴儿出生后进食母乳或牛乳后不久即出现呕吐,不能成长,出现脱水、酸中毒、乳糖尿和氨基酸尿症,病情严重,预后较差。 本病又称双糖不耐受症,系指各种先天性或后天性疾病,使小肠黏膜刷状缘双糖酶缺乏,使双糖的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进食含有双糖的食物时发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双糖酶缺乏症,其中包括乳糖酶、蔗糖酶、麦芽糖酶、海藻糖酶等缺乏,以乳糖酶缺乏症最常见。乳糖酶缺乏症又称乳糖不耐受症或乳糖吸收不良症。乳糖酶能使乳糖分解为半乳糖和葡萄糖,由于乳糖酶缺乏,患者进食乳糖后仅有轻微的双糖吸收,余者均进入小肠下段。肠腔的细菌使双糖发酵产生乳酸等有机酸及二氧化碳和氮气,未吸收的双糖使肠腔内渗透压增高,肠道水分吸收减少引起腹泻。有机酸对肠道作用使排出酸性粪便,由于产气过多,引起腹胀及肠鸣。
症状起因:先天性乳糖酶不足:这是由于遗传功能紊乱造成的生产乳糖酶的官能失灵。这种与生俱来的病症可以在出生后不久确诊。乳糖酶缺乏是正常现象,一般认为与饮食习惯不同所造成的遗传基因突变有关,亚洲人种及我国人群,发病率高。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营养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