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消化内科> 粪便带绿色> 粪便带绿色原因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粪便带绿色可能是食物不耐受、乳糖不耐受、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慢性胆囊炎、消化道出血等疾病的表现,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食物不耐受
由于小肠对特定食物不耐受,导致未被完全消化的食物进入大肠,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发酵产生气体和绿色物质,进而出现粪便带绿色的情况。患者可尝试无乳制品饮食或减少摄入可能引起不适的食物,如含有红肉、豆类等。
2.乳糖不耐受
由于先天遗传或者后天因素损伤了小肠黏膜,使机体无法分泌足够的乳糖酶来分解牛奶中的乳糖。当乳糖未经彻底分解时,会在肠道中发酵并产生气体和带有绿色的物质,从而导致粪便呈绿色。建议患者进行乳糖耐量试验以确定诊断,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乳糖酶制剂如Lactaid或Digestive Advantage改善症状。
3.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是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影响双歧杆菌等厌氧菌的生长繁殖,使其产生的硫化氢增多,从而使大便呈现绿色。患者可以遵医嘱口服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胶囊、双歧杆菌三联活菌胶囊等益生菌制剂调节肠道微生态平衡。
4.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会导致胆汁排泄不畅,进而影响到胆色素的代谢和排出,使得胆汁中的胆绿素不能及时转变成胆红素,从而造成粪便颜色异常。针对慢性胆囊炎的治疗通常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常用药物有熊去氧胆酸片、消旋山莨菪碱片等;严重者可通过胆囊造口术、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等方式进行治疗。
5.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时血液经过肠道细菌作用形成硫化铁,使粪便染色而呈黑色柏油样,若出血部位靠近肛门,则可能出现少量鲜红色血便,也可能因为血液氧化而变成暗绿色。对于上消化道出血,可以通过胃镜检查发现出血点并止血;对于结肠出血则需行结肠镜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建议关注自身是否存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并定期复查以便监测病情变化。必要时,医生可能会安排进行小肠功能测试、大便常规加隐血检测以及血清乳铁蛋白测定等检查。

2024-04-23 17:54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粪便带绿色

在肠道菌群失调症中绿脓杆菌感染能产生蓝绿色荧光素使粪便带绿色。健康人的胃肠道内寄居着种类繁多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按一定的比例组合,各菌间互相制约,互相依存,在质和量上形成一种生态平衡,一旦机体内外环境发生变化,特点是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敏感肠菌被抑制,未被抑制的细菌而乘机繁殖,从而引起菌群失调,其正常生理组合被破坏,而产生病理性组合,引起临床症状就称为肠道菌群失调症(alteration of intestina flora)。本症的发生率约为2%~3% 。

  • 症状起因:㈠饮食因素:运用测定细菌酶类的方法研究菌丛代谢活性的结果表明,饮食可使粪便菌丛发生明显改变。无纤维食物能促进细菌易位。SpaethG用大鼠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食物纤维能维持肠道菌群正常生态平衡,且细菌代谢纤维的终产物对小肠上皮有营养作用,纤维能维持肠粘膜细胞的正常代谢和细胞动力学。Hooda等报道加入纤维的低渣饮食对保存肠的结构和功能有好的效果,纤维的保护作用是否通过直接刺激激肠粘膜或诱导释放营养性胃肠激素尚不清楚。食物纤维能减少细菌易位,但不能使屏障功能恢复至正常。㈡菌丛的变化因素:菌丛组成可因个体不同而存在差异,但对同一个人来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菌丛组成十分稳定。每个菌种的生态学地位由宿主的生理状态、细菌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的影响所确定。在平衡状态下,所有的生态学地位都被占据。细菌的暂时栖生可使生态平衡发生改变。㈢药物的代谢因素:肠道菌丛在许多药物的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包括乳果糖、水杨酸偶氮磺胺吡啶、左旋多巴等。任何抗生素都可导致结肠菌丛的改变,其取决于药物的抗菌谱及其在肠腔内的浓度。氯林可霉素和氨苄青霉素可造成大肠内生态学真空状态,使艰难梭菌增殖。应用甲氰咪胍等H2—受体拮抗剂可导致药物性低胃酸和胃内细菌增殖。㈣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高,肠道菌群的平衡可发生改变,双尾菌减少,产气荚膜杆菌增加,前者有可能减弱对免疫机能的刺激,后者导致毒素增加使免疫受到抑制。老年人如能维持年青时的肠道菌群平衡,也许能够提高免疫能力。㈤胃肠道免疫功能障碍因素:胃肠道正常免疫功能来自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浆细胞能产生大量的免疫球蛋白,即分泌型IgA,此为胃肠道防止细菌侵入的主要物质。一旦胃肠道粘膜合成单体,或双体IgA,或合成分泌片功能发生障碍,致使胃肠道分泌液中缺乏分型IgA,则可引起小肠内需氧菌与厌氧菌过度繁殖,从而造成菌群失调,引起慢性腹泻。无症状的IgA缺乏者,小肠内菌群亦可过度繁殖。新生儿期菌群失调发生率较高,亦可能与免疫系统发育未成熟或不完善有关。㈠细菌生长过盛:胃肠道的解剖和生理学异常会导致近段小肠内结肠型丛增殖,而出现各种代谢紊乱,包括脂肪泻,维生素缺乏和碳水化合物吸收不良。并可伴发生于小肠假性梗阻、硬皮病、糖尿病性植物神经病变、慢性营养不良等。小肠内细菌生长过盛,其多种厌氧菌(主要有类杆菌、双岐杆菌、韦荣氏球菌、肠球菌和梭状芽胞杆菌)能水解结合胆盐,导致微胶粒形成障碍、肝硬化、无明显代谢紊乱的低胃酸症等。结肠菌丛的改变能导致因广泛小肠切除后伴有神经功能不全的D-乳酸性酸中毒。应用广谱抗生素,尤其是氯林可霉素和氨苄青霉素能使艰难梭菌增殖,产生一种蛋白质霉素,引起结肠粘膜坏死和溃疡,称为假膜性结肠炎。㈡细菌产生IgA分解酶:溶血性链球菌属、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属、脑膜炎双球菌,淋病双球菌属等菌能够产生分解IgA的蛋白酶,并能分解人血清中的IgA1和初乳中的分泌型IgA。其中前2例细菌是构成口腔内菌群的主要菌种,后4种则为附着粘膜表面增殖的毒力性强的致病菌。由此可见,IgA蛋白酶对于这些细菌在粘膜表面作为常住菌生存或致病都是至关重要的。㈢肠道丛与结核癌:结肠菌丛产生多种具有代谢活性的酶类,在一些自然产物、食物保存剂、染料、添加剂及污染物质变为致突变物质的反应中起媒介作用。许多细菌可因长期接触底物而使细菌酶系系统活性增高。若此底物为致癌物原(procarcinogen),则长期接触可使致癌物质的产生增加。

  • 可能疾病:肠道菌群失调症  新生儿脓疱疮  硼酸中毒  

  • 常见检查: 大便颜色  

  • 就诊科室:消化

推荐医生更多

常新庭 主任医师

提问

北京德胜门中医院胃肠科

林伟 医师

提问

昆明医博肛肠医院

段丽平 主任医师

提问

昆明医博肛肠医院

余小鸣

提问

昆明医博肛肠医院

李明峰

提问

上海天佑医院

杨生茂 主任医师

提问

上海天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