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温度觉检查方法,一般有什么?
补充说明:温度觉检查方法,一般有什么?
a******W 2022-05-02 23:22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温度觉的检查通常包括针刺觉测试、震动觉测试、两点辨别觉测试、皮层平面测试、脊髓束检查等。如果感觉异常或缺失,建议咨询神经科医生进行进一步评估。
1.针刺觉测试
针刺觉测试用于评估皮肤对针刺刺激的感知能力,以确定是否存在神经损伤或异常。医生使用一根细针轻触患者的皮肤,观察其对针刺的反应。
2.震动觉测试
震动觉测试旨在检测深部组织对震动的敏感度,有助于发现感觉障碍的原因。通过一种特殊的震动装置,在患者无法察觉时触发震动感应,从而判断其对震动的感知能力。
3.两点辨别觉测试
两点辨别觉测试用于测定患者分辨两个点的能力,可辅助诊断周围神经病变。将两根针头分别放置于受试者的两个指尖上,让其指出哪个针尖更靠近另一个。
4.皮层平面测试
皮层平面测试是评估大脑功能和意识状态的一种方法,可以揭示大脑受损区域的位置和程度。通常在安静环境下进行,涉及一系列复杂指令,如执行计算或其他认知任务。
5.脊髓束检查
脊髓束检查用于评估运动神经传导是否正常,协助识别可能的神经系统疾病。依次测试四肢肌肉力量、协调性和反射活动,包括击掌试验等。
以上各项检查前,应避免穿戴过紧衣物,以免影响皮肤感受器的探测准确性。
2024-04-18 20:00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1、末梢型感染障碍 常见于尺神经、正中神经、挠神经损害时,末梢神经炎、中毒性神经炎、代谢性神经炎、股外侧皮神经炎、多发性神经炎等。 2、后根型 常见于椎间盘脱出、脊髓外肿瘤、脊髓空洞症、外伤等。 3、脊髓型 常见于横贯性脊髓炎、脊髓肿瘤、髓外肿瘤、外伤、脊髓血管病、脊髓压迫症。亚急性联合变性、脊髓空洞症、视神经脊髓炎等。 4、脑干型 常见于脑干血管病、脑干肿瘤、脑干炎症产伤、先天性畸形、桥脑小脑角病变、脑干空洞症等。 5、丘脑型 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癫痫等。 6、内囊型 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等。 7、皮质型 常见于脑血管病变、肿瘤、感觉型癫病发作、炎症、外伤等。 8、腺病型感觉障碍 常见于精神创伤、精神刺激的过度敏感的人。 机 理 (一)感觉的传导通路 感觉从末梢特有的感受器开始,分别传向中枢,其传导通路由三级感觉神经元组成,一般在第二级进行交叉,所以中枢与外周的关系与运动系统一样是对侧性支配的。 1、.痛觉和温度党 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内;周围支分布于皮肤、因膜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感觉终球等),中枢支构成脊髓的后根人上升l ~ 2个脊髓节段后进人后角,换元后为第二级神经元,其轴突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外侧索,组成脊髓丘脑侧束上行终止于丘脑外侧核,换元后组成第三级神经元,其轴突组成丘脑皮质束,经内囊后肢最后投射到中央后回的中、上部和旁中央小叶后部。 2、 触觉 第一级神经元在脊神经节内,周围支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皮肤触觉感受器(触觉小体、环层小体等).中枢支部分进人脊髓后索在薄束、楔束内上行传导精细触觉(识别性触觉),与深部感觉传导路相同;传导粗略触觉纤维在后索上行1 ~ 2个脊髓节段后进人后角,终止于后角细胞换元后构成第二级神经元交叉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前束上行,在丘脑外侧核换元后构成第三级神经元经内囊后肢到大脑皮质感觉区。 3、深感觉 第一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内,周围支组成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分布于肌、队骨膜、关节等处深部感受器和精细触觉感受器,中枢支组成后根的内侧部进人脊髓后束分为长的升支和短的降支,在上升和下降途中都发出侧支,直接或通过中间神经元间接地与前角运动细胞形成突触,构成脊髓反射。升支纤维可达延髓,其中来自躯干下部和下肢的纤维在后索的内侧部排列形成薄束,来自躯干上部和上肢的纤维在后索的外侧部排列形成楔束。薄束和楔束在后索中上行,至延髓终于薄束核和楔束核。在此处换无形成第二级神经纤维向前绕过中央灰质的腹侧,左右交叉即丘系交叉至对侧形成内侧丘系上行,终止于丘脑外侧核,再由此处第三级神经元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终止于大脑皮质中央后回的中上部,旁中央小叶后部和中央前回。一部分触觉也通过楔束、薄束传导。 (二)节段性感觉支配 每一脊神经后根的输人纤维支配一定的区域,这种节段性支配现象在胸段明显。体表标志是乳头平面为胸4、肋弓平面为胸8、脐平面为胸10、腹股沟平面为胸12及腰1支配。其他部位神经分布比较复杂,在颈部自耳前线至锁骨和胸骨上缘由颈2 ~ 4分布,上肢为颈5 ~ 胸2,下肢前面为腰1 ~ 骶5,肛周鞍区为能4 ~ 骶5分布。每个感觉神经根或脊髓节段支配一块皮肤的感觉,称为皮节。绝大多数皮节由2 ~ 3个后根或节段重叠支配,故当确定脊髓损害的真正上界时,必须比脊髓损害水平高出1 ~ 2个节段来计算。 《三)够内感觉传导束的排列层次 脊随丘脑束的纤维排列由外向内依次为骶、腰、胸、颈部的纤维。即外侧部传导来自下部节段(腰能段)的感觉,而内侧部传导来自上部节段(颈胸段)的感觉,这与锥体束的排列相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来自上部节段的脊髓丘脑束纤维陆续将来自下部节段的纤维推向外侧引起。后束内的纤维排列由内向外依次为骶、腰、胸、颈部的纤维,正好与脊髓丘脑束相反,来自上部节段的后束纤维(楔束)陆续将来自下部节段的后束纤维(薄束)推向内侧之故。这种排列规律,特别在痛、温觉障碍时,鉴别髓内、外肿。瘤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如颈段的髓内肿瘤,浅感觉障碍自病灶水平开始自上而下发展,即按颈、胸、腰、顺序发展;颈段的髓外肿瘤。浅感觉障碍的障碍发展顺序正好相反。且前者多为双侧对称性,后者在病变初期多为病灶的对侧性。
可能疾病: 小儿格林巴利综合症 强直性脊柱炎性巩膜炎 神经炎 肋间神经痛 麻风性葡萄膜炎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脑外科、神经
相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