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关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补充说明:关于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a*****8 2010-01-27 14:02
我要咨询
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您好,患者的情况建议结合下自身的临床表现和身体状况综合考虑治疗,如果患者并没有很明显的不适情况可以通过饮食,生活习惯,适当的运动,调整心态,情绪等来改善。适当的配合些软化血脂的药物或者食物支持治疗。患者如果有明显的心前区不适表现,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些营养心肌,活血化瘀,软化血管支持治疗,家中并自备些硝酸甘油等应急药物,有什么不适症状并及时随诊。Ydt
2010-01-27 14:54
举报向医生提问
症状起因:1.心脏搏动增强心脏收缩力增强可引起心悸。心悸可为生理性或病理性。生理性者可见于健康人在强烈体力活动或精神过度紧张之时。但也可见于大量吸烟、饮酒、饮浓茶或咖啡,或应用某些药物如麻黄素、咖啡因、氨茶碱、肾上腺素类、苯丙胺、阿托品、甲状腺片等的人,且常和摄入量大小及个体敏感性有关。病理性心脏搏动增强所致心悸可由于:(1)心室肥大后天获得性心脏病如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梅毒性或其他原因所致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风湿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等,由于左心室肥大、心收缩力增强,可引起心悸。脚气病(beriberi)性心脏病时,左、右心室均增大,病情发展快,心悸常明显而强烈。(2)引起心排血量增加的其他病变贫血、高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等均可引起心率加快,心搏动加强而引起心悸。贫血时血液携氧量少,器官与组织缺氧,主要代偿机理是通过加快心率、增加心排出量以保证供氧。急性失血性贫血所致心悸尤为明显。高热时机体基础代谢率增高、组织耗氧量增加,因而通过加快心率以保证供氧,心率加快导致心悸。甲状腺功能亢进由于基础代谢率增高与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也常引起心悸。活动性肺结核患者虽无明显发热也易发生心悸,且作为结核中毒症状之一,主要和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有关。此外在风湿性心脏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布鲁菌病、低血糖发作等均易引起心悸。当嗜铬细胞瘤发生阵发性血压升高,可出现心悸,这与血中儿茶酚胺水平突然升高、兴奋交感神经有关。2.心律失常(1)心动过速各种原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心动过速型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等,特别是突然发生者,均易引起心悸。(2)心动过缓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房室交界性心律、自发性室性心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迷走神经兴奋性过高等,由于心率缓慢、舒张期延长、心室充盈度增加,致心搏强而有力,可引起心悸。但心悸多见于心率突然转慢之时。(3)心律不齐如过早搏动(期前收缩)、心房颤动等,均可引起心悸。偶发性过早搏动通常不致引起自觉症状,但患者可因心脏突然跳动而感到心悸,有时也可出现心脏突然停跳的感觉(代偿性间歇)。3.心脏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是由于植物神经功能失调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患者以青壮年女性为多。患者除感心悸之外,常有心率加快、心前区刺痛或隐痛、呼吸不畅,并常伴有头痛、头晕、失眠、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神经官能症症状。发病常与精神因素有关,每因情绪激动而发作。β-肾上腺素能受体反应亢进综合征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患者主要表现为心悸、胸闷、头晕、心动过速等症状,与刺激交感神经β受体所致的症状相似。精神刺激常为发病诱因。患者以青壮年妇女为多。
可能疾病:慢性疲劳综合症 血虚头痛 月劳病 药物性心肌病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心肌病
常见检查: 动态心电图
就诊科室:心胸、心血管内科
七十味珍珠丸
安神,镇静,通经活络,调和气血,醒脑开窍。用于“黑白脉病”、“龙血”不调;中风、瘫痪、半身不遂、癫痫、脑溢血、脑震荡、心脏病、高血压及神经性障碍。
益心巴迪然吉布亚颗粒
补益心脑、利尿、止喘。用于神疲失眠,心烦气喘,神经衰弱。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以及心脏病、高血压引起的心神不安,头晕,心烦,气喘。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粘度、血小板聚集率、抗脂质过氧化损伤,降低胆固醇等。
地高辛片
1 用于高血压、瓣膜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急性和慢性心功能不全。尤其适用于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的心功能不全;对于肺源性心脏病、心肌严重缺血、活动性心肌炎及心外因素如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低下及维生素B1缺乏症的心功能不全疗效差;2 用于控制伴有快速心室率的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患者的心室率及室上性心动过速。
琥乙红霉素颗粒
1.本品可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治疗下列感染的替代用药: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所致的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鼻窦炎;溶血性链球菌所致猩红热、蜂窝织炎;白喉及白喉带菌者;气性坏疽、炭疽、破伤风;放线菌病;梅毒;李斯特菌病等。2.军团菌病。3.肺炎支原体肺炎。4.肺炎衣原体肺炎。5.衣原体属、支原体属所致泌尿生殖系感染。6.沙眼衣原体结膜炎。7.厌氧菌所致的口腔感染。8.空肠弯曲菌肠炎。9.百日咳。10.风湿热复发、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及口腔、上呼吸道医疗操作时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