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锥体外系损害> 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症状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症状包括肌强直、运动迟缓、静止性震颤、姿势不稳、步态异常,这些症状可能提示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建议就医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1.肌强直
肌强直是指肌肉持续收缩导致的硬度增加,可能由神经元损伤引起的多巴胺减少导致。肌强直主要影响横纹肌,如肱二头肌和腓肠肌。
2.运动迟缓
锥体外系损害时,由于黑质-纹状体通路中多巴胺递质减少,会导致纹状体功能亢进,进而出现运动迟缓的症状。运动迟缓通常表现为肢体主动运动启动困难,尤其是上肢更为明显。
3.静止性震颤
静止性震颤是锥体外系损害的常见表现之一,其发生可能与纹状体内的神经递质失衡有关。这种震颤通常在安静状态下出现,尤其是在手部,且在紧张或焦虑时加剧。
4.姿势不稳
锥体外系损害会影响小脑的功能,导致平衡失调,从而引发姿势不稳的现象。患者站立或行走时可能会感到不稳定,甚至需要依靠支撑物才能保持平衡。
5.步态异常
步态异常可能是由于锥体外系损害导致的肌肉协调障碍所致。患者可能出现拖曳步态、慌张步态等非自主性的动作改变。
针对锥体外系损害的临床症状,建议进行神经系统检查、血液学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如MRI或CT扫描。治疗措施包括药物治疗,如左旋多巴、金刚烷胺等,以改善症状。患者应避免摄入可能导致肌强直的食物,如咖啡因,同时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减轻运动迟缓等症状。

2024-03-02 02:0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锥体外系损害

锥体外系疾病(extrapyramidaldiseases)发生于神经系统中锥体外系的疾病。主要表现肌张力障碍(肌张力过高或过低)和运动障碍(包括震颤、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等)。 锥体系损害表现为痉挛性瘫痪,而锥体外系损害主要表现为不自主运动、肌强直、运动缓慢,而非真正的瘫痪。

  • 症状起因: 锥体外系是运动系统的组成部分。在种系发生上属神经系统的古老部分。主要功能是在大脑皮质的控制下调节肌张力,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掌管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如行路的双臂摆动、模仿、手势、面部表情动作、某些防御性反应运动等)。在完成复杂的运动功能时,锥体外系与锥体系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有在锥体外系使肢体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适当的肌张力及协调的条件下,锥体系才能支配精确的随意运动。运动障碍及肌张力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在人脑内纹状体中含有多种神经递质,其中以多巴胺和其代谢产物高香草醛酸(HVA)含量最高,还含有高浓度的乙酰胆碱、 γ-氨酪酸、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等。脑内有两个主要的上行多巴胺能神经通路。最大的为黑质纹状体束,其神经元位于黑质致密部,主要功能与动作的发动、控制有关。另一个为中脑边缘脑通路。多巴胺是纹状体的乙酰胆碱系统抑制性介质,而乙酰胆碱呈纹状体兴奋性介质,两种介质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若黑质发生病变,则上行多巴胺能神经通路阻断,多巴胺的减少或丧失使纹状体失去抑制作用,乙酰胆碱兴奋性作用相对增强,临床上表现震颤。 运动功能的调控是由锥体系统、基底核和小脑密切配合才能得以完成的,这三者并非是各不相关的独立系统,而在功能上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运动障碍疾病(即锥体外系疾病),主要源于基底核功能紊乱。

  • 可能疾病: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物中毒 帕金森 老年性舞蹈病 路易体痴呆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神经

推荐医生更多

王孝各 副主任医师

提问

贵阳中医脑康医院

苏镇培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赵龙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孙盛同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洪绍蒙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薄存菊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