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补充说明: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a******W 2022-05-09 19:12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脾脏切除术 泼尼松 地塞米松 甲泼尼龙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采取糖皮质激素治疗、免疫调节剂、脾脏切除术、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血小板输注等治疗措施。
1.糖皮质激素治疗
糖皮质激素通过抑制免疫反应和减少巨核细胞破坏来提高血小板计数。常用药物包括、。对于轻至中度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考虑使用。
2.免疫调节剂
免疫调节剂能增强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的能力,如环孢菌素A、甲泼尼龙等。当单纯应用糖皮质激素效果不佳时,可以联合使用免疫调节剂。
3.脾脏切除术
脾脏切除术能够减轻红细胞破坏,改善贫血症状,并降低血小板被过度吞噬的情况,从而提升血小板水平。手术适合脾功能亢进引起血小板减少且对其他治疗无效者。
4.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
此类药物能够刺激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为巨核祖细胞,进而促进巨核细胞成熟分裂,增加血小板数量。代表药物有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适用于治疗难治性血小板减少症。
5.血小板输注
血小板输注是将来自供体的正常血小板输入患者的静脉内,以迅速提高血液中的血小板浓度。在紧急情况下用于控制严重出血或预防手术前可能出现的大出血。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综合考虑病情活动程度及既往治疗史制定方案。建议密切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2024-02-21 09:56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或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指无明显外源性病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但大多数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血小板破坏增加,故又名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是一类较为常见的出血性血液病,其特点为血小板寿命缩短,骨髓巨核细胞增多,80%-90%病例的血清或血小板表面有IgG抗体,脾脏无明显肿大。根据发病机理,诱发因素和病程,ITP分为急性型及慢性型两类。儿童80%为急性型(AITP),无性别差异,春冬两季易发病,一旦病源清除,疾病在6-12月痊愈。而成人ITP95%以上为慢性型(CITP),男女之比约1:3,一般认为属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一种,迁延难愈。本病病死率约为1%,多数是因颅内出血死亡。ITP主要临床表现为皮肤粘膜出血或内脏出血。
硫唑嘌呤片
1.急慢性白血病,对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近期疗效较好,作用快,但缓解期短;2.后天性溶血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系统性红斑狼疮;3.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与自体免疫有关的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变;4.甲状腺机能亢进,重症肌无力;5.其他: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节段性肠炎、多发性神经根炎、狼疮性肾炎,增殖性肾炎,Wegener氏肉芽肿等。
定坤丹
滋补气血,调经舒郁。用于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下血,赤白带下,贫血衰弱,血晕血脱,产后诸虚,骨蒸潮热。
左甲状腺素钠片
1、治疗非毒性的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正常);2、甲状腺肿切除术后,预防甲状腺肿复发;3、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替代治疗;4、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功能亢进症的辅助治疗;5、甲状腺癌术后的抑制治疗;6、甲状腺抑制试验。
阿司匹林肠溶片
抑制下述情况时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血流障碍所至的心脏疼痛) ;急性心肌梗塞 ;预防心肌梗塞复发 ;动脉血管的手术后 ;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主动脉冠状动脉静搭桥术,PTCA) ;预防大脑一过性的血流减少(TIA: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已有前驱症状,如面部或手臂肌肉一过性瘫痪或一过性失明)后预防脑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