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血液科> 中性粒细胞增高> 中性粒细胞增高,淋巴细胞降低是怎么回事

中性粒细胞增高,淋巴细胞降低是怎么回事

发病时间:不清楚

中性粒细胞增高,淋巴细胞降低是怎么回事

补充说明:中性粒细胞增高,淋巴细胞降低是怎么回事

a******W 2022-05-09 19:23

中性粒细胞增高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白血病 巨球蛋白血症 阿莫西林 利巴韦林 中性粒细胞增多 贫血 出血倾向 甲磺酸伊马替尼 靶向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出血 化疗 恶性肿瘤 环磷酰胺

我要咨询

其他人还在看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中性粒细胞增高、淋巴细胞降低可能是由感染性炎症、药物副作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巨球蛋白血症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感染性炎症
当机体受到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启动防御机制,包括释放炎症因子和增加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这些炎症反应有助于清除病原体,但也可能导致组织损伤。针对特定感染的治疗可能包括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如阿莫西林或利巴韦林。
2.药物副作用
某些药物可能会干扰正常的血液计数,导致中性粒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减少。这通常是暂时性的,停药后可自行恢复。如果发现是由药物引起的,应咨询医生是否需要更换处方或调整剂量。
3.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影响造血干细胞的血液疾病,会导致白细胞过度生产,包括中性粒细胞。这种情况通常伴有贫血、出血倾向等症状。患者可以遵医嘱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片、达沙替尼片进行靶向治疗,也可以通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治疗。
4.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是由于骨髓中的原始细胞失控生长并取代健康的造血干细胞所致,导致白细胞数量显著升高。这种白血病通常进展迅速,伴随感染、出血和器官肿大。化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常用方案有VP方案、DA方案等。
5.巨球蛋白血症
巨球蛋白血症是一种罕见的B细胞恶性肿瘤,其特征为血液中单克隆IgM水平持续升高。高浓度的IgM可以刺激中性粒细胞产生炎症反应。巨球蛋白血症的治疗通常包括苯丁酸氮芥、环磷酰胺等化学药物以及硼替佐米、依鲁替尼等生物制剂。
建议定期监测血常规以评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变化。同时,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接触已知的致敏物质。

2024-03-30 03:2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中性粒细胞增高

中性粒细胞增高常见于细菌感染。

  • 症状起因: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该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中性粒细胞的片足与产生趋化因子的异物接触后,接触处周围的胞质形成隆起即伪足,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下凹,将异物包围,形成含有异物的吞噬体或吞噬泡。中性粒细胞膜表面有IgGFc受体和补体C3受体,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异物裹有抗体和补体时,与中性粒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加强了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细胞随着吞噬作用的开始,导致细胞膜紊乱而引起呼吸爆发,细胞耗氧量增加,产生大量的过氧化物及超氧化物等细胞毒性效应分子,对寄生虫具有杀伤活性。在IFN-γ和TNF刺激下,则可产生更多的过氧代谢阴离子,杀死胞外寄生虫。中性粒细胞在杀死吞噬的细菌等异物后,本身也死亡,死亡的中性粒细胞称为脓细胞。中性粒细胞受细菌产物、抗原抗体复合物等作用时,细胞的颗粒内容物向细胞外释放。释出的酸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可以分解血管基膜、肾小球基膜、结缔组织的胶原蛋白与弹性蛋白以及血浆中的补体C5、C15和激肽原等。其分解产物有的又是中性粒细跑趋化因子,能吸引更多的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释放的物质中,还有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粒细胞不动因子(NIF)、激肽酶原、血纤维蛋白溶酶原、凝血因子、白三烯等(成令忠,1993)。除了在抗感染中起重要的防御作用外,中性粒细胞可引起感染部位的炎症反应并参与寄生虫感染引发的变态反应,从而引起免疫病理损害。抗体直接作用于组织或细胞上的抗原,中性粗细胞通过其Fc受体与靶细胞表面的IgGFc段结合,发挥ADCC作用,从而导致细胞毒型变态反应损害;当抗原抗体比例适合而形成19S大小的免疫复合物,不易被吞噬,沉积于毛细血管壁,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至局部。中性粒细胞通过Fc受体和C3b受体与免疫复合物结合并吞噬之。吞噬过程中脱颗粒,释放出一系列溶酶体酶类,造成血管和周围组织的损伤;在IgE介导的速发型变态反应的部位,也有中性粒细胞的聚集,说明中性粒细胞也参与了速发型变态反应导致的病理损害。

  • 可能疾病:阑尾炎  炎症性肠道疾病及其伴发的葡萄膜炎  热带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  单纯性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  急性嗜酸性粒细胞性肺炎  

  • 就诊科室:血液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