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神心理科> 攻击行为> 简述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简述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发病时间:不清楚

简述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补充说明:简述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

a******W 2022-05-11 18:42

攻击行为 双相情感障碍 精神病 奥氮平片 利培酮片 人格障碍 精神分裂症 心理治疗 盐酸氯丙嗪片 心理咨询 脑电图 大脑

我要咨询

其他人还在看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文化因素以及心理因素。这些因素可能相互作用,导致个体表现出攻击性行为。面对这种情况,应考虑针对个体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干预策略,以减少攻击行为的发生。
1.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可能受到遗传影响,个体携带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导致易怒、冲动等特质。例如,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可能存在神经递质不平衡,导致情绪控制受损,从而增加攻击风险。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如奥氮平片、利培酮片等。
2.家庭环境
成长于冲突频繁、缺乏温暖支持的家庭环境中的人更容易发展出以暴力解决问题的认知和技能。改善此类问题需从家庭教育入手,家长应多给予孩子关心与爱护,使其感受到被接纳与理解。必要时,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来调整不当的行为模式。
3.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中的欺凌、排挤等负面经历可能会强化攻击性行为的学习效应。针对这类问题,学校应当建立有效的反欺凌机制,并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如果发现有学生遭受欺凌,应及时向老师或学校报告,以便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4.社会文化因素
特定的文化价值观或社会规范可能鼓励或容忍某种形式的攻击性行为。减少这种行为需要改变相关文化的观念,提高人们对和平解决争端重要性的认识。可以通过宣传和平理念、举办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来实现这一目标。
5.心理因素
个体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等,都可能增加攻击行为的风险。治疗这类问题通常涉及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常用药物包括盐酸氯丙嗪片、富马酸喹硫平片等;心理治疗则可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辩证行为疗法等。
建议关注个体是否存在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或评估。必要时,可通过脑电图、心理量表测试等方法对大脑功能和心理状态进行系统评估。

2024-01-29 14:17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攻击行为 (侵犯行为)

攻击行为又名侵犯行为,通常是指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攻击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个体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及其他有关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西方青少年犯罪率的增长,青少年犯罪问题已引起了西方学者的极大重视.作为暴力犯罪重要特征之一的攻击行为亦成为西方心理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并被当作预测青少年反社会行为、暴力犯罪行为的重要内容而备受关注,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有的学者着重探讨了犯罪青少年攻击行为的认知特征,从认知的角度展示了犯罪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这是青少年犯罪研究的一个重大进步,也为合理地控制青少年的攻击行为,科学矫正其暴力行为提供了心理学依据。

  • 症状起因:1、生物学因素(1)遗传:攻击、暴力行为存在一定的家族聚焦现象,且符合多基因遗传特点。HYY型超雄结构可能更具有攻击性。(2)生化: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及总胆固醇的水平与攻击行为的发生和抑制有关。(3)神经内分泌:雄性激素、学堂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水平可能与攻击行为有关。(4)脑结构与功能:左右大脑半球的均衡性发展与协调功能、额叶与颞叶功能及脑电图慢播活动等运与攻击行为有关,有人将杏仁核称为攻击中枢。(5)疾病: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等精神疾病患者较一般人群更易发生攻击行为,颅脑创伤等也常伴发攻击行为。2、心理学因素(1)攻击行为与体力、情绪稳定性及成长阶段有关。高发阶段在青春期,几乎是成年人的2倍,30岁以后快事下降;(2)男女发生攻击行为的比例为9:1;(3)人格的特征与供给行为有关。Shoham等(1989)曾发现暴力犯罪者多具有多疑、固执、缺乏同情新与社会责任感、情绪不稳定、喜欢追求刺激、缺乏自信心与自尊、应付新世纪与社会交往的能力差等特点;(4)严重和持续的应激性事件可能成为攻击行为的促发因素;⑤智力水平低下者易发生攻击行为。3、社会学因素(1)低收入、社会底层、失业和职业不稳定群体攻击行为的发生率明显较高;(2)早年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离异或分居,遭遇父母虐待等与成年后的攻击行为关系密切;(3)攻击行为的发生与受教育年限呈反比;(4)不当的社会传媒和舆论常常具有诱导和“榜样”作用;(5)婚姻稳定性差、缺少社会支持及质量布告者等易发生攻击行为。4、其他(1)既往有的攻击行为史增加未来发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2)药物和酒精滥用者容易发生攻击行为。

  • 可能疾病:甲状旁腺危象  铅中毒  颞叶癫痫  抽动障碍  黏多糖贮积症Ⅲ型  

  • 就诊科室:精神病

适用药品

推荐医生更多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钱惠忠 主任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陈梅芳 副主任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樊舒婷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张晨露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胡晨玲 副主任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