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漏肠出血怎么办
补充说明:漏肠出血怎么办
a******W 2022-05-12 18:46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漏肠出血可以考虑直肠结扎术、直肠切除术、直肠粘膜下注射硬化剂、直肠黏膜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直肠前壁修补术等方法进行治疗。
1.直肠结扎术
通过结扎直肠上的出血点来控制出血。用于治疗因外伤、炎症等原因引起的直肠出血。
2.直肠切除术
当患者患有严重的直肠疾病如癌症时,需要将病变部位完全切除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对于恶性肿瘤导致的漏肠出血,在经过评估后可考虑使用此方法。
3.直肠粘膜下注射硬化剂
硬化剂能够使直肠脱垂的部分发生无菌性坏死脱落,从而减轻症状。适用于轻度至中度的直肠脱垂患者。
4.直肠黏膜吻合器痔上黏膜环切术
利用吻合器对内痔上方的直肠黏膜进行环形切除,进而阻断内痔血供,使其萎缩、坏死后脱落。主要针对内痔引起肛门局部瘙痒、疼痛等症状的患者。
5.直肠前壁修补术
手术目的是修复受损的直肠前壁,通常采用缝合或其他组织移植材料加固薄弱区域。适用于直肠前壁损伤导致的瘘管或直肠膨出等并发症。
在处理漏肠出血及伴随的消化道症状时,应避免食用可能刺激肠道的食物,如辛辣、油腻食物。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以防电解质紊乱,并根据医嘱调整饮食结构,促进恢复。
2024-03-13 08:45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肠缺血是指供应肠道血液的血管因某种原因发生阻塞,致使肠道的血液来源减少或丧失,不能供肠道的生理活动所需,肠壁发生淤血、水肿或溃疡,严重者还可发生坏死、出血、穿孔和腹膜炎。 缺血性肠病(ischemicboweldisease)是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本病多见于患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造成结肠缺血的直接原因多为肠系膜动、静脉,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闭塞及狭窄。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
症状起因:血管病变血管本身的病变是引起肠道缺血的主要病理基础。(1)动脉粥样硬化(有15例):血管管腔缩窄,血流不畅引起相应部位血液供应减少。(2)栓塞(有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心房纤颤、外伤骨折、长期卧床等情况下,因为肠系膜上动脉主干口径较大,与腹主动脉呈倾斜夹角,故极易接纳来自心脏的栓子而发生栓塞。其发病率约占急性肠梗塞的50%。(3)全身性血管病变(结节性多动脉炎有1例):也是在局部的表现之一。如结节性多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疾病时,肠道小动脉受累,致使相应肠管血液供应不良而出现缺血性改变。 血液病变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症、长期口服避孕药、严重感染ICD时及化疗、放疗等情况下,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形成血栓或栓子而堵塞肠道血管,19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就是因妇科肿瘤进行放射治疗,1.5年后因缺血性结肠炎发生结肠穿孔和肠坏疽,并行部分肠切除、端端吻合术,术后9天再次穿孔致肠瘘,56天后死亡。 血流量不足凡能引起内脏血流量下降的原因均可引发肠道缺血,导致缺血性肠炎,如冠心病、心瓣膜病或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排出量降低,低血压休克时外周血管的灌注不足等,特别是在治疗上述疾病的过程中使用洋地黄类药物,α肾上腺素能激动剂或β受体激动剂等可作为外源性刺激进一步降低肠道血液流量,诱发或加重缺血性肠病的发生,19例患者中6例属于此种情况。 其他疾病如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症、肠道血管畸形、肠道及腹部恶性肿瘤、肠梗阻、急性胰腺炎等也可导致缺血性肠病的发生。急性胰腺炎是一临床常见疾病,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约为20%,血管并发症并不少见,19例患者中有2例属于急性胰腺炎侵及肠道动脉和静脉引起缺血性肠病。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消化、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