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原因
补充说明:慢性硬膜下血肿形成原因
a******W 2022-05-11 18:44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慢性硬膜下血肿可能是由外伤后脑损伤、颅内压增高、凝血功能障碍、抗血小板治疗、抗凝治疗等引起的,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外伤后脑损伤
外伤导致头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流入硬膜下间隙,积聚并压迫周围组织,引起硬膜下血肿。手术清除血肿是主要的治疗方法,如开颅术、钻孔引流术等。
2.颅内压增高
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或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时,会导致颅内压力超过正常范围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颅内高压状态持续存在可导致脑水肿和脑疝形成,进而加重硬膜下血肿的程度。降低颅内压的药物可用于缓解症状,常用非甾体类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严重者需行去骨瓣减压术以减轻压力。
3.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颅内出血,当硬膜下存在微小出血点时,由于硬膜下间隙的压力较低且有脂肪垫保护,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着时间推移,出血量逐渐增多,形成硬膜下血肿。针对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进行处理,如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功能障碍,则需要补充维生素K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4.抗血小板治疗
抗血小板药物抑制了血小板的功能,使得止血能力下降,在受到轻微外力作用时容易发生头皮下血肿,若未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会导致硬膜下血肿的发生。对于正在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应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必要时调整用药方案。
5.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会延长凝血时间,使颅内出血的风险增加,从而诱发硬膜下血肿。在使用抗凝药物期间,应定期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碰撞,以减少出血风险。
建议定期复查头颅CT扫描以监测硬膜下血肿的变化情况。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剧烈活动,以免加重病情。饮食上宜选用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小米粥、鸡蛋羹等,保证营养均衡。
2024-02-16 19:55
举报相关问题
向医生提问
正常人颅内有一定压力,称为颅内压(简称颅压),通常是指在水平卧位、身体松弛的状态下,经腰椎穿刺接上一定内径的管子所测得压力,因而又确切地称之为脑脊液压力。侧卧位测量成年人平均脑脊液压力超过1.96kPa(相当200mm水柱)时,称为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是临床常见的许多疾病共有的一组症候群。
症状起因:凡能引起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加的病变均可引起颅内压增高。常见的病因有:1、颅内占位性病变:颅内肿瘤、血肿脓肿囊肿、肉芽肿等,既可占据颅腔内一定的容积,又可阻塞脑脊液的循环通路,影响其循环及吸收。此外,上述病变均可造成继发性脑水肿,导致颅内压增高。2、颅内感染性疾病:各种脑膜炎脑炎、脑寄生虫病,既可以刺激脉络丛分泌过多的脑脊液,又可以造成脑脊液循环受阻(梗阻性及交通性脑积水)及吸收不良;各种细菌真菌、病毒、寄生虫的毒素可以损伤脑细胞及脑血管,造成细胞毒性及血管源性脑水肿;炎症、寄生虫性肉芽肿还可起到占位作用,占据颅腔内的一定空间。3、颅脑损伤:可造成颅内血肿及水肿。4、脑缺氧:各种原因造成的脑缺氧如窒息、麻醉意外、CO中毒,以及某些全身性疾病如肺性脑病、癫痫持续状态重度贫血等,均可造成脑缺氧,进一步引起血管源性及细胞毒性脑水肿。5、中毒:铅、锡、砷等中毒。某些药物中毒,如四环素、维生素A过量等。自身中毒如尿毒症、肝性脑病等,均可引起脑水肿,促进脉络丛分泌脑脊液,并可损伤脑血管的自动调节作用,而形成高颅压。6、内分泌功能紊乱:年轻女性、肥胖者,尤其是月经紊乱及妊娠时,易于发生良性颅内压增高可能与雌激素过多、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过少而产生的脑水肿有关。肥胖者可能与部分类固醇溶于脂肪组织中不能发挥作用而造成相对性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少有关。
就诊科室:神经、脑外科
吲哚美辛巴布膏
用于缓解局部软组织疼痛,如 (1)运动创伤(如扭伤、拉伤、肌腱损伤等)引起的局部软组织疼痛。 (2)慢性软组织劳损(如颈部、肩背、腰腿等)所致的局部酸痛。 (3)骨关节疾病(如颈椎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的局部对症止痛治疗。
盐酸替扎尼定片
盐酸替扎尼定片为中枢性骨骼肌松弛药,用于降低因脑和脊髓外伤、脑出血、脑炎以及多发性硬化病等所致的骨骼肌张力增高、肌痉挛和肌强直。
丹莪妇康煎膏
活血化瘀,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软坚化积。用于妇女瘀血阻滞所致月经不调、痛经,经期不适、癓瘕积聚,以及盆腔子宫内膜异味症见上述症状者。
醋酸甲萘氢醌片
维生素类药。主要适用于维生素K缺乏所致的凝血障碍性疾病。如肠道吸收不良所致维生素K缺乏。各种原因所致的阻塞性黄疸、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胰腺炎和广泛小肠切除后肠道吸收功能减低;长期应用抗生素可导 致体内维生素K缺乏,广谱抗生素或肠道灭菌药可杀灭或抑制正常肠道内的细菌群落,致使肠道内细菌合成的维 生素减少;双香豆素等抗凝剂的分子结构与维生素K相似,在体内干扰其代谢,使环氧叶绿醌不能被还原成维生素K,使体内的维生素K不能发挥其作用,造 成与维生素K缺乏相类似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