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儿科> 小儿内科> 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怎么办

精选回答(1)

赵进 主治医师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三甲

擅长:胃肠肝胆疾病的诊治

提问

母乳性黄疸可以通过暂时停止母乳喂养、口服药物、蓝光照射的方式治疗。

1、暂时停止母乳喂养

母乳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在出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到高峰,最高峰也不超过15mg/dL。如果在此期间母乳喂养,黄疸可能会出现下降,一般在2周内会消退,如果黄疸值较高,则需要暂时停止母乳喂养。

2、口服药物

如果新生儿的黄疸值高于正常值,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茵栀黄颗粒、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进行治疗,能够起到促进胆红素代谢的作用,从而缓解症状。

3、蓝光照射

如果药物治疗的效果不好,新生儿的黄疸值持续上升,也可以及时到正规医院接受蓝光照射治疗,能够促进胆红素的排泄,避免对身体造成一定的刺激。

除了上述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外,还可以通过适当地推拿、按摩等方式缓解症状,有利于病情的恢复。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还需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身体变化情况,如有不适症状出现,应及时就医。

2022-08-01 15:4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母乳性黄疸 (喂养性黄疸)

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