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神心理科> 狂躁> 心情狂躁焦虑怎么办

心情狂躁焦虑怎么办

发病时间:不清楚

心情狂躁焦虑怎么办

补充说明:心情狂躁焦虑怎么办

2021-12-29 22:48

狂躁 焦虑 躯体化障碍

我要咨询

其他人还在看

精选回答(4)

田超 主治医师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 三甲

擅长:精神心理科疾病,如焦虑症,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睡眠障碍,更年期综合征,心理问题,如亲子关系,职场关系,情感问题,学习压力等

提问

这个可能还是要注意看,是不是有躯体化障碍的问题导致的了,那么就是会影响的了,要注意是不是情绪障碍的问题的了,比如一些焦虑障碍的问题导致的了,都是会影响的了,所以的话,要考虑就医心理专科进行检查处理的了, 也是可以帮助改善的了 。

2022-09-20 20:53

举报

佟靓 主治医师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 三甲

擅长:呼吸内科,消化内科,泌尿科,精神疾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心理咨询等。

提问

这个可能还是要注意看,是不是有躯体化障碍的问题导致的了,那么就是会影响的了,要注意是不是情绪障碍的问题的了,比如一些焦虑障碍的问题导致的了,都是会影响的了,所以的话,要考虑就医心理专科进行检查处理的了, 也是可以帮助改善的了。

2018-04-26 16:20

举报

杨西宁 主任医师 西安新城军海医院

擅长:擅长各类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失眠症、抑郁症、焦虑、强迫、恐惧、神经衰弱、疑病症、心理生理障碍、儿童心理精神障碍等各类精神障碍和心理障碍。

提问

  狂躁焦虑症,又称惊恐发作,它有突如其来和反复出现的莫名恐慌和忧郁不安的特点,每次发作持续几分钟到数十分钟。

  病因

  第一,应激事件:在有应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焦虑症。而甲状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这些和紧张情绪有关的激素的分泌紊乱(过量)则对以上过程有放大作用。

  第二,认知过程: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

  第三,躯体疾病: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很多研究集中在两个神经递质上: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很多研究发现病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他们大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急剧变化,但是未确定这些变化是焦虑症状的原因还是结果。

2014-07-05 15:56

举报

张丽 三级心理咨询师 河北邢台爱家心理咨询中心

擅长:婚姻情感危机,外遇创伤修复,亲子关系问题,抑郁,自信心缺乏,沟通障碍调试,心理压力问题!

提问

你好:
这种情况考虑存在一定的焦虑情况,不能平静的对待事情,建议调整心态,积极的面对生活,不要太在意,如果心烦意乱可以改换别的事情做一下。转移一下注意力。

2010-12-30 13:34

举报

医生回答(2)

牛建云 医师 西宁长海医院

提问

您好,焦虑症是精神类疾病的最根本的病因是神经元功能失调。中药配合心理治疗可以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中药采用以调理情绪,醒脑开窍、疏肝涤痰、调理气血,调整机体的脏腑功能及平衡阴阳作用的汤药治疗。同时配合心理治疗从根本上治疗疾病,疾病反复发作的原因就是没有治疗心理因素,只有去除心理因素,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2016-11-15 16:32

举报

汪春香 主任医师 其他

擅长:精神病

提问

"
您好,可以跟我说详情情况比较严重你去最好本地的医院找个专家治疗,也可以来上海。 焦虑病因:您好,这种情况建议您应该尽快通过中医现代化的技术来进行治疗,患者应该培养起较好的生活习惯,如晚饭后多散步,平常多运动等等,这些对于症状的恢复均有很好的帮助。学会正确处理各种应急事件的方法,增强心理防御能力。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使心情豁达开朗。焦虑治疗:在平时听音也也是一种有效排除焦虑的方法,焦虑症患者可选择一些充满活力的音乐,用轻松的旋律舒缓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如果您对自己的健康不放心,还可以到院来进行专业的指导调理。
建议:运用意识的力量使自己全身放松,处在一个松和静的状态中,随着周身的放松,焦虑心理可以慢慢得到平缓,"

2014-03-28 14:12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是以各种躯体不适症状作为主要主诉,虽多方就医,经各种医学检查证实无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但仍不能打消其疑虑的一类神经症。

  •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 本组障碍的确切病因尚不明。近些年来的研究提示,这类疾病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 报道认为躯体形式障碍与遗传易感素质有关。在对一组慢性功能性疼痛的研究证明,其阳性家族史明显高于器质性疼痛;多因素分析显示家庭遗传史与疼痛量呈正相关。 2.个性 作者的研究发现,不论男女病人其MMPI的廓图均呈1、2、3、7型,其两点编码基本符合神经症的性格特征。“神经质”个性的患者,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于自身的躯体不适及其相关事件,导致感觉阈降低,增加了对躯体感觉的敏感性,易于产生各种躯体不适和疼痛。Sterm的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病人常合并一定的人格障碍,以被动依赖型、表演型、敏感攻击型较多见。 3.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研究 有人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的患者存在着脑干网状结构注意和唤醒功能的改变,有关脑功能不对称的研究把转换障碍的感觉、注意和情绪改变与大脑右半球信息处理过程方式联系起来,对躯体形式障碍的脑研究指向第二感觉区(S11),该区似乎特别适合用来解释其神经生理和神经心理的动力学机制。有人认为在情绪冲突时体内的神经内分泌、自主神经及血液生化改变导致血管、内脏器官、肌张力等改变,这些生理反应被患者感受为躯体症状。 4.心理社会因素 (1)潜意识获益: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认为,这类躯体症状可以在潜意识中为患者提供两种获益,一是通过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冲突;二是通过呈现患病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并取得关心和照顾。 (2)认知作用:患者的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影响认知过程,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使当事人对躯体信息的感觉增强,选择性地注意躯体感觉并以躯体疾病来解释这种倾向,增强了与疾病有关的联想和记忆及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 (3)述情障碍:有人认为,低文化者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其深藏的感情,即所谓“述情障碍”(alexithymia)。Lesser认为述情障碍是一种长期存在的人格特征,患者不善于表达其内心冲突,描述躯体不比情感表达更容易,甚至于达到难以区分是内心感情还是躯体感觉。有人认为患者在情绪体验的自我感受和言语表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其情绪体验没有传达到大脑皮层并通过语言符号表达出来,而是经过由律神经形成所谓“器官语言”释放出来。 (4)生活事件:Dantzer强调生活事件与躯体之间的联系。Bacon发现生活事件与身体主诉呈正比,作者的研究也发现负性事件的刺激量研究组高于对照组,生活事件与疼痛量呈正相关。研究组的社会支持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与疼痛量呈负相关。生活事件中以长期性应激为主。 (5)社会文化因素:有研究发现,躯体形式障碍特别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且文化较低者。还有研究显示慢性功能性疼痛也多见于女性文化程度较低者。有人认为情绪的表达受特定的社会文化影响,无论在20世纪以前的西方社会,还是今天的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地区的基层社会,负性情绪都常常被看成是无能耻辱的表现,从而阻碍了该类情绪的直接表露,而躯体不适的主诉则是一种“合法”途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患者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掩饰、否认,甚至于不能感受到自己的情绪体验,而关注自身的躯体不适。尽管症状的发生和持续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但病人也常否认心理因素的存在,拒绝探讨心理病因的可能。 (二)发病机制 对躯体化障碍发生的心理社会机制已有许多研究,但很少有关于其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的报道。躯体化的作用可以理解为社会和情感交流,也可以解释为心理动力学的结果。 1.社会交流 主要指患者运用躯体症状以达到控制他人的目的(比如一个女青年表现为持续腹痛,从而阻止他的父母周末外出)。 2.情感交流 有时患者不能口头表达他们的情感,因此他们可能运用躯体症状或躯体主诉来表达。有些患者也可能利用躯体主诉来处理应激。躯体症状还可能是缓解心理冲突的办法。心理测试方面的研究报道,躯体化障碍患者MMPI-R分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3.心理动力学因素 经典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躯体化障碍是指用躯体症状来替代被压抑的非本能性冲动。患者的这类躯体症状在潜意识中能够为患者提供两种获益,一是可以变相发泄缓解情绪心理冲突;二是通过患躯体化障碍角色,可以回避不愿承担的责任,还可以得到家人、同事的关心和照顾。 患者的不良人格特征及不良心境可导致对感知的敏感和扩大化,选择性地逐渐加强注意躯体的感觉,并以躯体疾病来解释这种倾向,增强了对自身健康的负性评价。还有些患者不善于表达内心冲突,描述躯体不适比情感表达更容易,甚至于达到难以区分内心感情和躯体不适,有人认为患者在情绪体验的自我感受和言语表达方面存在严重缺陷,其情绪体验只好通过所谓“器官语言”释放出来。 4.生物学因素 神经心理检查证实躯体化障碍患者多伴有大脑半球双侧额叶的功能缺陷及非优势半球的功能减退。然而,某些研究证明以左侧躯体症状为主的患者可能提示大脑右侧半球受累较左侧严重。基础研究也证实躯体化障碍患者多伴有皮质功能异常,此结果也被听觉诱发电位检查所证实。与对照组相比,躯体化障碍患者对相关刺激及无关刺激反应相似,提示患者的选择性注意力减退。病理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显示,躯体主诉增多与下列因素有关:独居、接受外界环境刺激较少、抑郁和焦虑情绪等。另外,人格特征、神经过敏及内向性格的人躯体感觉阈值较低,也与躯体化障碍的发生有关。

  • 可能疾病: 反射性躯体神经病 癔症 神经官能症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神经

推荐医生更多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钱惠忠 主任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樊舒婷 心理咨询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胡晨玲 副主任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江长旺 主任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廖芙蓉 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