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传染病科> 结核科> 结核> 乳癌手术

精选回答(1)

李帆 副主任医师 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领域:掌握最新的肺癌,乳腺癌,胃肠道肿瘤,妇科肿瘤等恶性肿瘤的诊疗知识,善于与患者沟通,指导患者健康饮食

提问

乳癌手术注意事项:
  1.根据病变性质决定是否作皮下脂肪切除。切除时注意皮肤血运,防止术后皮肤坏死。
  2.术中发现腋窝淋巴结肿大,不能定性乾,一律摘除,注意保护腋血管和神经,防止损伤。
术前准备:
  手术野准备的范围是同侧胸前和锁骨上区和腋窝。剃尽腋毛。结核性病变者,术前应行抗结核治疗。

2014-07-24 18:52

举报

医生回答(1)

刘潇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乳腺癌手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主要手段之一,也是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方法。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和患者身体状况等进行综合判断。

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乳腺癌的临床分期和患者身体状况等进行综合判断。对于早期乳腺癌患者,手术方式一般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也称保乳手术。这种手术方式的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可以保留较好的乳房外形,适用于大多数乳腺癌患者。对于中晚期乳腺癌患者,手术方式一般为乳腺癌根治术,也称全乳房切除术。这种手术方式的创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一般不适合年轻患者。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和乳腺癌根治术是治疗乳腺癌的两种常用手术方式。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是指切除全部乳房,包括腋窝淋巴结,可以同时切除胸大、小肌,也可以仅切除胸大、小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可以保留胸大、小肌,创伤较小,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较高。全乳房切除术是指切除全部乳房,但不切除胸大、小肌,仅切除胸大、小肌。全乳房切除术的创伤较大,术后恢复较慢,但能更好地保留胸部外形。

乳腺癌患者在术后需要进行综合治疗,如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以提高治愈率,改善预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熬夜等,以免影响身体恢复。

2014-07-24 18:52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皮肤坏死

皮肤坏死是指皮肤出现红斑、水肿、水疱以及皮肤坏死,真皮微血管有血栓形成改变。 复发性皮肤坏死性嗜酸粒细胞血管炎(recurrent cutaneous necrotizing eosinophilic vasuclitis)是以全身性红色丘疹、出血性丘疹、血管性水肿、风团性斑块、黏膜炎、牙龈炎、全秃等。偶有环状红斑、水肿性损害及水疱的皮肤血管炎。

  •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 本病病因尚不明确。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还不很清楚。考虑由嗜酸粒细胞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存在的黏附分子能使嗜酸粒细胞不断得到补充。嗜酸粒细胞在内皮细胞处与细胞素诱导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型(VCAM-1)相结合,通过整合素晚期活性抗原4型(VLA-4)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型(ICAM-1)对嗜酸粒细胞移往内皮细胞起重要作用。通过嗜酸粒细胞释放白细胞五烯、C4及血小板致活因子使血管通透性增加,并通过颗粒蛋白的释放,导致嗜碱粒细胞及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而产生病理变化。病理主要为真皮小血管坏死性血管炎。病理可见管壁有纤维蛋白样坏死,整个真皮有嗜酸粒细胞浸润,有轻度或白细胞碎裂现象。真皮一般正常,偶见表皮内水疱或有嗜酸粒细胞浸润。间接免疫荧光检查在血管壁及血管周围的细胞内外,均有主要基本蛋白与来源于嗜酸粒细胞的神经毒素大量沉积,并可见真皮中,特别在血管周围有肥大细胞(用肥大细胞胰蛋白酶染色) 增多。电镜检查可见小血管壁及内皮细胞有异常,有嗜酸粒细胞及游离的嗜酸性颗粒的黏附,并可见损伤的内皮细胞。嗜酸粒细胞可见胞质颗粒及细胞器丧失,核的染色质溶解。内皮细胞的异常有核固缩,细胞肿胀,线粒体破坏,细胞膜破裂等。在胶原束之间有变性大嗜酸粒细胞及游离的颗粒。用免疫过氧化酶染色,可见小血管内皮细胞有VCAM-1沉积,并有VLA-4阳性大嗜酸粒细胞黏附。真皮浅表累及血管VCAM-1呈强阳性。

  • 可能疾病: 急性蜂窝织炎 电烧伤 皮肤病 鼻疽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皮肤病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