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外貌苍老
补充说明:外貌苍老
a******W 2014-07-27 19:27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外貌苍老可以通过营养支持治疗、肉毒素注射、玻尿酸填充、自体脂肪移植、线雕提升等方法进行改善。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尽快就医以获得专业评估和治疗。
1.营养支持治疗
通过提供均衡饮食或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方式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从而间接影响皮肤健康。良好的营养状态有助于促进胶原蛋白合成及维持肌肤弹性,对延缓衰老有积极作用。
2.肉毒素注射
肉毒素通过阻断神经肌肉接头处乙酰胆碱受体,使局部肌肉暂时性麻痹而达到除皱效果。肉毒素可减少表情肌过度收缩导致的动态皱纹,如眉间纹、鱼尾纹等,从而改善面部老化外观。
3.玻尿酸填充
玻尿酸是一种透明质酸,在特定部位注入适量玻尿酸后能够增加体积并支撑软组织,达到填充凹陷和塑形目的。玻尿酸填充能够纠正因年龄增长引起的面部萎缩和下垂现象,提升面部轮廓,从而使脸部看起来更年轻。
4.自体脂肪移植
从身体其他部位抽取多余脂肪经过处理后再注入到需要填充的部位,手术通常采用局部麻醉。自体脂肪移植利用自身脂肪来填补缺失组织,长期效果好且不会产生排异反应;适用于改善面颊凹陷、太阳穴扁平等问题所致的外貌苍老感。
5.线雕提升
线雕是将可吸收材料制成的线埋入皮下脂肪层内,利用其拉力和方向作用于目标区域,达到提升紧致的效果。线雕通过刺激胶原蛋白再生以及诱导组织重建来实现面部重塑;对于轻度松弛下垂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建议定期进行皮肤护理,如使用含有抗氧化剂成分的护肤品,可以帮助减缓皮肤衰老过程。同时保持充足睡眠和适度运动也有助于提高皮肤弹性和光泽。
2024-02-28 08:39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外貌苍老:最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为皮肤变薄、紧张、干燥、皱折。许多部位可见棕色点状色素沉着。下腹部、大腿和臀部的皮肤呈硬皮病样表现。这些部位的浅表静脉明显,出汗减少。眉毛和睫毛缺如,前囟门凸起。鼻尖呈钩状像鸟喙。面中部和鼻唇部轻度雷诺现象,唇薄,耳尖突起而耳垂小,指甲营养不良。
2014-07-27 19:27
举报向医生提问
早衰症(Hutchinson-GilfordSyndrome),又称儿童早老症,属遗传病,Hutchinson于1886年首先报告。早衰症患者身体衰老的过程较正常快5至10倍,患者样貌像老人,器官亦很快衰退,造成生理机能下降。病征包括身材瘦小、脱发和较晚长牙。患此罕见疾病的儿童,即使只有16岁,但看上去好像六七十岁的老人。患病儿童一般只能活到7至20岁,大部分都会死于衰老疾病,如心血管病,现时未有有效的治疗方法,只靠药物针对治疗。虽然本病为一种先天遗传性疾病,但还不能确定是常染色体隐性还是显性遗传。本病为一综合征,特点为发育延迟,至婴儿时期就发生进行性老年性退行性改变。
症状起因:早衰症研究基金会的研究人员于2004年6月17日宣布,Lamin A基因的突变,是导致早衰症儿童细胞结构及功能逐渐退化的原因。早衰症的全名为Hutchinson-Gilford早衰症综合症(HGPS或Progeria)。这篇研究发表于6月中旬的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中。早衰症是一种罕见、致命的遗传疾病,患者自同年开始就快速地老化。这篇研究将焦点集中于Lamin A基因对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维护的重要性。Lamin A基因所负责编码的蛋白质是细胞结构的支架,也参与基因表现和DNA复制。这篇研究指出,Lamin A基因的突变与早衰症的细胞老化有关,可能是由于Lamin A蛋白质导致细胞功能的突变,细胞核膜的不稳定性在Hutchinson-Gilford早衰症综合症中扮演关键的角色。这项研究结果也使科学家进一步了解早衰症中发生的心脏病和细胞老化。大约每八百万个新生儿中就有一到四个早衰症。
可能疾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就诊科室:老年科
积雪苷霜软膏
有促进创伤愈合作用。用于治疗外伤、手术创伤、烧伤、疤痕疙瘩及硬皮病。
银杏叶口服液
1.老年人慢性神经感觉和认知的病理性缺陷的症状治疗(记忆力减退、智力减退及脑部血液循环不足引起的眩晕、头痛等症状)2.下肢慢性阻塞性动脉病的间歇性跛行的症状治疗(2期)注:该适应症基于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研究结果表明,50-60%接受治疗的患者行走距离至少增加50%,而在只遵循保健和饮食疗法的病人中,20-40%的患者行走距离增加50%以上。3.改善雷诺氏现象。4.血管性原因所致视力下降和视野损害的辅助性治疗。5.血管性原因所致听力下降和眩晕综合征和/或耳鸣的辅助性治疗
右旋糖酐铁分散片
用于明确原因的慢性失血、营养不良、妊娠、儿童发育期等引起的缺铁性贫血。
骨化三醇胶丸
绝经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的肾性骨营养不良;手术后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维生素D依赖性佝偻病;自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低血磷性维生素D抵抗型佝偻病;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