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脑出血> 脑缺血的治疗方法

精选回答(1)

赵英帅 主治医师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报告解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冠心病、糖尿病、胃肠炎、便秘、感冒、肺结节、甲状腺结节等疾病的综合诊疗

提问

脑缺血的治疗方法包括抗凝治疗、降纤治疗、溶栓治疗、脑血管扩张术、颅内外动脉吻合术等。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立即就医以避免潜在的风险。
1.抗凝治疗
抗凝治疗通过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来抑制血液凝固,防止血栓形成。此措施适合于预防脑缺血患者发生新的血栓事件,但需注意个体差异及可能出现出血风险。
2.降纤治疗
降纤治疗通常采用注射用降纤酶、注射用尤瑞克林等药物降低血液黏度,改善血液循环。此方法适用于急性期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病症引起的脑缺血状态。
3.溶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利用溶栓药物如重组人组织型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进行静脉注射,快速分解阻塞血管的血栓。对于新近发生的脑缺血具有较好的效果,能迅速恢复脑部供血,缩短神经功能障碍持续时间。
4.脑血管扩张术
脑血管扩张术是一种介入手术,在X线监控下将微导管送至狭窄或堵塞处,然后释放球囊对狭窄部位进行扩张。该措施旨在恢复脑部血流供应,缓解因脑血管狭窄导致的脑缺血。主要针对有明确脑血管狭窄病变的患者。
5.颅内外动脉吻合术
颅内外动脉吻合术是在显微镜下建立头皮血管与颅内血管之间的直接通道,通常采用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等方式。该措施旨在绕过已被堵塞的颅内动脉,提供一条新的血液通路,改善脑部供血不足。适用于存在颅内大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引起脑缺血的患者。
建议定期监测血压和血脂水平,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采取相应干预措施。同时,均衡饮食,减少高脂肪食物摄入,有助于控制血脂水平,辅助预防脑缺血的发生。

2024-01-20 05:50

举报

医生回答(1)

欧阳文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1、积极治疗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高血粘滞症等危险因素 ,并戒烟。   2、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主要用于颈内动脉系统微栓子引起者。因微栓塞栓子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 ,抗血小板聚集药可抑制血小板栓子的形成。常用的药物有 :①肠溶阿斯匹林片 ,每片 25毫克 ,每次 75- 100毫克 ,每日 1次 ,于晚睡前口服 ,并适量多饮水。有溃疡病者慎用 ,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②噻氯匹啶预防中风的效果比阿斯匹林要好 ,尤其对女性患者 ,但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如后者好。噻氯匹啶的口服用量是 250毫克 ,每日 1次或隔日 1次。不良反应有出血、胃肠道症状、嗜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及过敏反应等。  

2014-07-27 22:08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脑缺血

脑的短暂性血液供应不足并出现症状就叫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病。 病人突然发病,类似脑出血或脑梗塞的表现,一般在24小时内完全恢复正常,常使家人虚惊一场,但可以反复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人一般在1~5年内可能发生脑梗塞。而脑梗塞的病人中的1/3~2/3曾经发生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症状起因:(1)动脉粥样硬化,某些脑小动脉暂时性闭塞,当侧支循环及时建立、再通后,供血改善使症状在24小时内消失。 (2)高血压病,引起脑血管痉挛,血流不畅,供血不足。 (3)微小血栓栓塞,经机体本身作用而消除,血循环再通,但可引起同一症状在复发时再现。 (4)血小板增多使血粘稠度高,血氧含量不足,以及贫血、心脏病、心肌炎均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5)高脂血症。 (6)糖尿病及并发症。 (7)过度用脑。 (8)情绪激动。 (9)寒冷(一般是40岁以上的人群会出现) (10)劳累 (高龄人群)

  • 可能疾病: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心室扑动和心室颤动 烟雾病 阿斯综合征 颈动脉窦综合征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神经、脑外科

推荐医生更多

王孝各 副主任医师

提问

贵阳中医脑康医院

苏镇培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赵龙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孙盛同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洪绍蒙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薄存菊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