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尿崩证治
补充说明:尿崩证治
a******W 2014-07-29 08:42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尿崩证治可以采取补液治疗、抗利尿激素替代疗法、垂体后叶素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电解质平衡调节等方法进行治疗。若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立即就医。
1.补液治疗
通过口服或静脉途径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维持身体液体平衡。此措施有助于纠正因尿崩症导致的多尿、口渴等症状,因为尿崩症患者体内缺乏抗利尿激素,导致肾脏过度排泄水分,引起频繁排尿和脱水。
2.抗利尿激素替代疗法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体重计算需要补充的抗利尿激素剂量,通常采用口服或皮下注射方式给予。该措施可提高肾脏对水的重吸收能力,减少尿量,从而缓解尿崩引起的多尿症状。适合长期管理该疾病状态。
3.垂体后叶素注射
垂体后叶素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决定用量和频率,一般通过静脉注射给药。该药物能够收缩内脏血管,降低其血流量,从而减少尿液产生。对于急性发作期的严重病例有较好的效果。
4.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包括、氢化可的松等,在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剂型和剂量进行口服或注射。这类药物具有抗炎作用,能抑制免疫应答,减轻中枢神经系统对ADH分泌的抑制效应。适用于存在继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者。
5.电解质平衡调节
通过血液或尿液检测评估患者电解质水平,并调整饮食或使用电解质补充剂来维持正常范围。保持稳定的钠、钾和其他电解质水平有助于预防因尿崩症引起的电解质紊乱。针对所有类型的尿崩患者都至关重要。
建议定期监测每日饮水量及尿量变化,以便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同时,患者还应注意避免摄入过多高糖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2024-02-01 22:22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人每天摄入和排除的水保持一定的平衡,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尿崩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抗利尿激素(ADH)的产生和作用发生障碍,肾脏不能保留水分,临床上表现为排除大量低渗透、低比重的尿和烦渴、多饮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临床上多数是由于ADH缺乏导致的中枢性尿崩症,也有部分是由于肾小管对ADH的反应障碍导致的肾性尿崩症。
2014-07-29 08:42
举报向医生提问
尿崩,一般为尿崩症的简称。尿崩症是指血管加压素(vasopressin,VP)又称抗利尿激素(antidiuretic hormone,ADH) 分泌不足(又称中枢性或垂体性尿崩症),或肾脏对血管加压素反应缺陷(又称肾性尿崩症)而引起的一组症群,其特点是多尿、烦渴、低比重尿和低渗尿。
症状起因:1、原发性(原因不明或特发性尿崩症)尿崩症:约占1/3~1/2不等。通常在儿童起病,很少(<20%)伴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这一诊断只有经过仔细寻找继发原因不存在时才能确定。当存在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或高泌乳素血症或经放射学检查具有蝶鞍内或蝶鞍上病变证据时,应尽可能地寻找原因,密切随访找不到原发因素的时间越长,原发性尿崩症的诊断截止肯定。有报道原发性尿崩症患者视上核、室旁核内神经元减少,且在循环中存在下丘脑神经核团的抗体。 2、继发性尿崩症:发生于下丘脑或垂体新生物或侵入性损害,包括:嫌色细胞瘤、颅咽管瘤、胚胎瘤、松果体瘤、胶质瘤、脑膜瘤、转移瘤、 白血病 、组织细胞病、类肉瘤、黄色瘤、结节病以及脑部感染性疾病(结核、 梅毒 、血管病变)等。 3、遗传性尿崩症:遗传性尿崩症十分少见,可以是单一的遗传性缺陷,也可是DIDMOAD综合征的一部分。(可表现为尿崩症、 糖尿病 、视神经萎缩、 耳聋 ,又称作Wolfram综合征)。 4、物理性损伤:常见于脑部尤其是垂体、下丘脑部位的手术、同位素治疗后,严重的脑外伤后。外科手术所致的尿崩症通常在术后1~6天出现,几天后消失。经过1~5天的间歇期后,尿崩症症状永久消失或复发转变成慢性。严重的脑外伤,常伴有颅骨骨折,可出现尿崩症,燕有少数病人伴有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创伤所致的尿崩症可自行恢复,有时可持续6个月后才完全消失。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肾
相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