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尿道口变大
补充说明:尿道口变大
a******W 2014-07-29 22:58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尿道口变大了多考虑是尿道炎引起的,也可能是尿道息肉、尿道结石、尿道肿瘤、膀胱炎等疾病导致的,建议患者根据引起的原因对症治疗。
1、尿道炎
如果患者存在尿道炎,炎症会刺激尿道黏膜出现充血、水肿的情况,会导致尿道口变大。患者可遵医嘱口服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药物进行改善,同时要注意多加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尿道息肉
如果患者存在尿道息肉,随着息肉体积的增大,可能会出现尿道口变大的情况。患者可遵医嘱口服阿莫西林胶囊、头孢克肟胶囊等药物进行改善,必要时可以通过激光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
3、尿道结石
如果存在尿道结石,结石会对尿道黏膜造成刺激,也会出现尿道口变大的情况。患者可遵医嘱口服排石颗粒、尿石通丸等药物进行改善,必要时可以通过体外冲击波碎石术治疗。
4、尿道肿瘤
若是存在尿道肿瘤,会使尿道黏膜出现异常增生的情况,也会出现尿道口变大的现象。患者可去正规医院通过手术切除肿瘤的方式进行治疗,术后要注意局部清洁卫生,穿宽松棉质衣物。
5、膀胱炎
膀胱炎通常是由于细菌感染、结石、药物等因素引起的膀胱炎症病变。由于膀胱黏膜充血、水肿,患者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还会导致尿道口变大的情况。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头孢呋辛酯片、盐酸环丙沙星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还要注意多喝水,勤排尿,有利于病情恢复。
除此之外,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治疗,以免延误病情。平时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避免不洁的性生活,以免加重病情。
2018-07-22 08:22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3)
尿道口变大可以考虑生活方式调整、中药外敷、行为疗法等方法治疗。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尽快就医以排除其他潜在的病因。
1.生活方式调整
生活方式调整包括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和充足睡眠,旨在改善整体健康状况。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减少泌尿系统感染的风险,从而缓解尿道口肿大的症状。
2.中药外敷
将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研磨成粉末后加水调制成糊状,均匀涂抹于受影响区域,并用纱布覆盖固定。此方法利用了传统中医理念来调节体内阴阳平衡,促进血液循环,进而达到缩小尿道开口的目的。
3.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通常由专业心理医生引导患者识别并改变不良排尿习惯,如过度用力排尿。通过纠正错误动作模式,减轻对尿道组织的压力,可防止进一步扩大尿道开口。
除了上述推荐的治疗方法外,建议患者定期进行盆底肌肉锻炼,如提肛运动,以增强盆底肌群的力量和稳定性。同时,应避免长时间憋尿及穿紧身裤等压迫性服装,以免加重尿道不适症状。
2024-01-23 20:39
举报石孝民 主任医师 北京东方博大医院
擅长: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包皮包茎、生殖感染(尿道炎、龟头炎)前列腺炎、男性不育(无精、死精)等男性病。 男科疾病在线咨询QQ:465279999;免费男科热线:010-65279999;更多问题登录北京同济医院男科官网:http://www.nk91.org/index.html
提问
尿道口异常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男科疾病症状,其中男性尿道口变大就是尿道口异常的一种表现,尿道口变大的原因1、泌尿生殖感染疾病2、外伤损伤:阴茎受到过撞击,伤口愈合不好,造成尿道口变大。3、先天因素:尿道口先天发育缺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尿道口会变大。
2014-07-30 10:18
举报向医生提问
前列腺炎是由多种复杂原因和诱因引起的与炎症、免疫和神经内分泌相关的病理变化。其临床表现多样,主要为尿道刺激症状和慢性盆腔疼痛,如排尿时有烧灼感、尿急、尿频、排尿疼痛,会阴、耻骨上区、腹股沟区、生殖器疼痛不适等。约50%的男性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会受到前列腺炎的影响,其中50岁以下的成年男性患病率较高。
热淋清颗粒
用于下焦湿热所致的热淋,症见尿频、尿急、尿痛,尿路感染,肾盂肾炎见上述证候者。可用于治疗尿路感染,尿路结石,妇科炎症,前列腺炎、肾盂肾炎、妇科炎症、盆腔炎、宫颈炎、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
匹多莫德颗粒剂
本品为免役刺激剂(immunostimulant),适用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患者:1.呼吸道反复感染(气管炎、支气管炎);2.耳鼻喉科反复感染(鼻炎、鼻窦炎、耳炎、咽炎、扁桃体炎);3.泌尿系统反复感染;4.妇科反复感染;可用于预防感染性期病症,缩短病程,减轻疾病的严重度,减少反复发作次数,也可作为急性感染时抗菌药物治疗的辅助用药。
前列安栓
本品功效为清热利湿通淋,化瘀散结止痛。主治湿热瘀血雍阻证所引起的少腹痛、会阴痛、睾丸疼痛、排尿不利、尿频、尿痛、尿道口滴白、尿道不适等证。可用于精浊、白浊、劳淋(慢性前列腺炎)等病见以上证候者。
左氧氟沙星片
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1.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包括单纯性、复杂性尿路感染、细菌性前列腺炎、淋病奈瑟菌尿道炎或宫颈炎(包括产酶株所致者)。2.呼吸道感染,包括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支气管感染急性发作及肺部感染。3.胃肠道感染,由志贺菌属、沙门菌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亲水气单胞菌、副溶血弧菌等所致。4.伤寒。5.骨和关节感染。6.皮肤软组织感染。7.败血症等全身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