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回答(1)

董树林 主治医师 巴中体检门诊部

擅长:擅长消化内科,心内科,呼吸内科和血液内分泌科,小儿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

提问

中度昏迷可能是脑出血、脑梗死、脑炎、脑膜炎、脑肿瘤等原因引起的,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选择合理的处理措施。

1、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内出血,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肢体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还可能会伴有说话不清、视物模糊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甘露醇注射液、片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2、脑梗死

脑梗死是指因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局部缺血、坏死出现神经功能损害,患者可能会出现肢体麻木、头晕、头痛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胞磷胆碱钠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患者也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3、脑炎

脑炎是指脑实质受病原体侵袭导致的炎症性病变,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抽搐、昏迷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甲泼尼龙片、醋酸片等糖皮质激素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

4、脑膜炎

脑膜炎是指发生于脑膜的炎症性疾病,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头痛、嗜睡等症状。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阿昔洛韦片、更昔洛韦分散片等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头孢噻肟钠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5、脑肿瘤

脑肿瘤是指发生在颅腔内的肿瘤,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可能会导致颅内压增高,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视力减退等症状,还可能会伴有说话不清、视物模糊等症状。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甘露醇注射液、片等药物进行治疗,也可以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改善症状。同时,患者应注重劳逸结合,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打羽毛球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抵抗疾病。如果症状持续加重,严重影响到了个人正常生活,建议患者及时就医,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018-06-19 08:22

举报

医生回答(2)

欧维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中度昏迷可以考虑亚低温治疗、镇静剂、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引导的神经调节、脑电图生物反馈等方法进行治疗。若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应尽快就医。
1.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通常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头部冰帽、体表散热装置等,在特定温度范围内维持患者核心体温。此措施针对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的代谢反应调整,减轻大脑代谢负担,防止进一步损害。对于中度昏迷患者的颅内高压状态有缓解作用。
2.镇静剂
镇静剂通过口服或静脉注射给药,根据医嘱选择适当的药物及剂量,可快速起效并具有较短的作用时间。这类药物能够稳定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减少对外界刺激的过度反应,从而降低意识水平至可控范围之内。
3.脑功能磁共振成像引导的神经调节
首先进行脑部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以确定异常区域,然后使用微电流或磁场对这些区域进行调节。该技术利用了大脑活动与功能磁共振成像结果之间的关联性来精确定位目标区域,并通过非侵入性的手段改善其功能状态。
4.脑电图生物反馈
通过连接传感器记录大脑电信号,让患者学习控制这些信号的方法,并将所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此法有助于提高个体对自己内部心理过程的认识与控制能力,进而促进康复进程。
在中度昏迷状态下,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建议定期评估患者意识状态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024-03-07 20:34

举报

黄窦窦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对周围事物及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于剧烈刺激或可出现防御反射;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眼球无转动;呼吸、脉搏、血压已有改变;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2014-07-30 22:2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中度昏迷

中度昏迷病人的睁眼,语言和自发性运动均已丧失,对外界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对强烈的疼痛刺激或可出现防御反射,眼球无运动,角膜反射减弱,瞳孔对光反射迟钝,呼吸减慢或增快,可见到周期性呼吸,中枢神经元性过度换气等中枢性呼吸障碍,脉搏,血压也有改变,伴或不伴四肢强直性伸展和角弓反张(去皮质强直),大小便潴留或失禁。

  • 症状起因:昏迷(coma)是处于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状态,而且不能被唤醒去认识自身或周围环境,是最严重的意识障碍,即持续性意识完全丧失;也是脑功能衰竭的主要表现之一,颅内病变和代谢性脑病是常见二大类病因。 (一)发病原因 在对昏迷的病因进行分类的问题上,国内外学派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分类有下列3种。 1.Adams的昏迷病因分类 本分类主要根据有无脑局灶症状,脑膜刺激征和脑脊液改变,将昏迷的病因分为三大类,它由Adams(1977)所提倡使用,此种分类能较客观地对昏迷的病因做出鉴别诊断,适宜于有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使用。 (1)无局灶症状和脑脊液改变: ①中毒:如酒精,巴比妥,鸦片等。 ②代谢障碍: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艾迪生病危象,肝性脑病,低血糖,脑缺氧,肺性脑病等。 ③严重感染:肺炎,伤寒,疟疾,华弗综合征等,脑脊液血性或白细胞增多,常无局灶性症状。 ④循环休克。 ⑤癫痫。 ⑥高血压病及子痫。 ⑦高温及低温。 ⑧脑震荡。 (2)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血性或白细胞增多,常无局灶性症状: ①蛛网膜下隙出血。 ②急性脑膜炎。 ③某些脑膜炎。 (3)有局灶症状,伴或不伴脑脊液改变: ①脑出血。 ②脑梗死。 ③脑脓肿。 ④硬膜下或硬膜外血肿,脑挫伤。 ⑤脑肿瘤。 ⑥其他:颅内静脉炎,某些病毒性脑炎,播散性或疫苗接种后脑炎。 2.Plum学派的分类 Plum学派(1979)对昏迷病因的分类,是应用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他们根据瞳孔改变,眼球运动,呼吸型式,运动功能等脑功能的床旁监测,从神经定位诊断的观点出发,将昏迷的病因归纳为3类: (1)幕上肿块性病变: ①脑出血。 ②脑梗死。 ③硬膜下血肿。 ④硬膜外血肿。 ⑤脑肿瘤。 ⑥脑脓肿。 ⑦脑寄生虫病。 (2)幕下肿块或破坏性病变: ①小脑或脑桥出血。 ②脑干梗死。 ③小脑脓肿。 ④小脑或脑干肿瘤。 (3)弥漫性及代谢性病因所致: ①颅内弥漫性病变: A.颅内感染(脑炎,脑膜炎)。 B.广泛性脑挫伤。 C.蛛网膜下隙出血。 D.高血压脑病。 E.癫痫。 ②代谢性脑病: A.缺氧或缺血。 B.低血糖。 C.辅酶缺乏。 D.内源性脏器功能衰竭。 E.外源性中毒。 F.内分泌病。 G.体温调节障碍。 3.国内四川医学院于1980年提出的昏迷分类 将昏迷分为全身性疾病和颅内病变两大类。 (1)颅内疾病: ①局限性病变: A.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 B.颅内占位性病变:原发性或转移性颅内肿瘤,脑脓肿,脑肉芽肿,脑寄生虫囊肿等。 C.颅脑外伤: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 ②脑弥漫性病变: A.颅内感染性疾病:各种脑炎,脑膜炎,蛛网膜炎,室管膜炎,颅内静脉窦感染。 B.弥漫性颅脑损伤。 C.蛛网膜下隙出血。 D.脑水肿。 E.脑变性及脱髓鞘性病变。 F.癫痫发作。 (2)颅外疾病(全身性疾病): ①急性感染性疾病:各种败血症,感染中毒性脑病等。 ②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内源性中毒):如肝性脑病,肾性脑病,肺性脑病,糖尿病性昏迷,黏液水肿性昏迷,垂体危象,甲状腺危象,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性昏迷,乳酸酸中毒等。 ③外源性中毒:包括工业毒物,药物,农药,植物或动物类中毒等。 ④缺乏正常代谢物质: A.缺氧(脑血流正常):血氧分压正常而含氧量降低者有一氧化碳中毒,严重贫血及变性血红蛋白血症等;血氧分压及含氧量降低者有肺部疾病,窒息及高山病等。 B.缺血(脑血流量降低):见于心输出量减少的各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停搏,心肌梗死;脑血管阻力增加的高血压脑病,高黏血症;血压降低的各种休克等。 C.低血糖:如胰岛素瘤,严重肝脏疾病,胃切除术后,胰岛素注射过量及饥饿等。 ⑤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如高渗性昏迷,低渗性昏迷,酸中毒,碱中毒,高钠血症,低钠血症,低钾血症等。 ⑥物理性损害:如日射病,热射病,电击伤,溺水等。 (二)发病机制 意识是指人们对自身和周围环境的感知状态,可通过言语及行动来表达,意识的内容包括“觉醒状态”及“意识内容与行为”,觉醒状态有赖于所谓“开关”系统-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的完整,意识内容与行为有赖于大脑皮质的高级神经的完整。 当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抑制,或丘脑的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受损,或两侧大脑皮质广泛性损害时,觉醒状态减弱,意识内容减少或改变,即可造成意识障碍。 颅内病变可直接或间接损害大脑皮质及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如大脑广泛急性炎症,幕上占位性病变造成钩回疝压迫脑干和脑干出血等,均可造成严重意识障碍。 颅外疾病主要通过影响神经递质和脑的能量代谢而影响意识。 例如:颅外病变所引起的缺血缺氧,可致脑水肿,脑疝形成,或使兴奋性神经介质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减少或停止,均可间接影响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 丘脑或大脑皮质;肝脏疾病时的肝功能不全,代谢过程中的苯乙胺和?胺不能完全被解毒,形成假介质(去甲新福林,苯乙醇胺),取代了去甲肾上腺素(竞争性抑 制),从而发生肝性脑病;各种酸中毒情况下,突触后膜敏感性降低,亦可致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低血糖时由于脑部能量供应降低及干扰了能量代谢,可致低血糖 性昏迷等。

  • 可能疾病: 兽咬伤 尿毒症 尿毒症昏迷 神昏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神经

推荐医生更多

王孝各 副主任医师

提问

贵阳中医脑康医院

苏镇培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赵龙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孙盛同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洪绍蒙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薄存菊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