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神心理科> 焦虑症> 焦虑性适应障碍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焦虑性适应障碍可以采取认知行为疗法、心理支持治疗、松弛训练、正念冥想、运动疗法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通常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医生与患者面对面交流,通过一系列技术和策略来帮助个体识别并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此方法有助于解决因不良认知导致的焦虑情绪,从而改善适应障碍的症状。
2.心理支持治疗
心理支持治疗通常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心理学家或其他心理健康专业人士提供,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与患者交谈,倾听其心声,给予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这种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减轻由生活压力引起的焦虑状态,促进个体更好地应对困难处境。
3.松弛训练
松弛训练包括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放松等技巧练习,可在心理咨询师指导下完成。此措施有助于缓解身体紧张和不适感,进而减少伴随焦虑出现的身体反应。
4.正念冥想
正念冥想需要个体集中注意力于当下感受,可以通过手机应用或参加团体课程来进行。研究表明,正念冥想能够提高对自身情绪的觉察力,降低因无法控制环境而产生的焦虑水平。
5.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包括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每周至少3次,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科学研究表明,规律地进行体育锻炼能促进大脑产生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这些物质具有抗抑郁作用;此外,运动还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提高免疫力以及促进新陈代谢。
除了上述建议外,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也是管理焦虑性适应障碍的重要组成部分。充足的休息有助于恢复精力,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

2024-02-06 05:50

举报

医生回答(1)

吴楚英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你好,焦虑障碍的主要诱因是人格基础加上社会心理因素:焦虑可能发生于长期经历高度应激的时候,如要作出重要的决定、要处理的事情到了最后期限、工作生活规律将发生重大改变等

2014-07-30 22:58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焦虑性适应障碍

适应性障碍临床上常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1)以情绪障碍突出表现的适应性障碍:多见于抑郁者,表现情绪低落、沮丧、失望、对一切失去兴趣,也有以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心悸、呼吸不畅等为主。   (2)以品行障碍突出表现的适应障碍:多见于青少年,表现为侵犯他人的权力或违反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如逃学、斗殴、破坏公物、说谎、滥用药物、酗酒、吸毒、离家出走、过早开始性行为。   (3)以躯体不适为突出表现的适应障碍:患者可以疼痛(头、腰背或其他部位),胃肠道症状(恶心、呕吐、便秘、腹泻)或其他不适为突出,而检查又未发现躯体有特定的疾病,症状持续不超过半年。   (4)以工作、学习能力下降为突出的适应障碍:患者原来工作学习能力良好,但出现工作能力下降,学习困难。   (5)以社会退缩为主的适应障碍:患者以社会性退缩为主,如不愿参加社交活动、不愿上学或上班、常闭门在家,但不伴抑郁或焦虑。   焦虑性适应障碍应属于第五种表现形式。

  • 症状起因:(一)发病原因本障碍是个人对生活改变或应激性事件(如丧偶、出国、移民、参军、退休等)不能适应,而持续处于情绪障碍和不良适应行为的一种异常状态。由于对同样的应激源许多人都能顺利处置,无任何异常反应,而病人却出现精神障碍,说明个人的易感性对适应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尽管如此,仍需肯定如果没有应激源,也就不会发生这种情况。1.心理社会因素生活环境和家庭的变迁,人际关系恶化,工作和学业受挫,亲友死亡等,某些因素还带有特定的时期如新婚期,毕业生求职,离退休后适应新的生活规律等。2.个性因素对于同样的应激源许多人都能顺利处置,无任何异常反应,而病人却出现精神障碍,说明个人的易感性对适应障碍的发生有重要作用,但应该肯定如果没有应激源,也就不会发生适应障碍。另外社会适应能力欠佳,应付方式生硬和单调及个体遭受应激时的生理状况处于相对较弱的状态,也易产生适应障碍。(二)发病机制1.应激源引起适应障碍的应激源可以是一个,如丧偶;也可以是多个,如事业上的失败和亲人伤亡接踵而来。应激源可以是突然而来,如自然灾难;也可以是较慢的,如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不融洽。某些应激源还带有特定的时期,如新婚期,毕业生寻求职业,离、退休后适应新的生活规律等。应激源的严重程度不能预测适应障碍的严重程度,还要看应激源的性质、持续时间的长短、可逆性、处境和个体性格特征等方面的情况(GelderM,1996)。例如面对明显作用的重大应激源,像被扣作人质,遭受恶劣的非人道待遇,此时情绪或行为方面的障碍则难以避免。还有青少年的脆弱性,对应激源的体验较深,也是危险因素之一。适应障碍也可发生于一个集体,如学校、自然灾害人群等。2.个性心理特点在同样的应激源作用下,有的人适应良好,有的则适应不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表现适应障碍。这就有理由推断患者病前个性心理特征(即人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个体的脆弱性特点,应激源的强度并不很大,便有可能引起适应障碍。这种个体不同的脆弱性部分可能与既往生活经验有关(GelderM,1996)。所以,适应障碍发生与否,要同时权衡应激源强度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的因素。

  • 可能疾病:考后综合症  儿童期情绪障碍  人格障碍  惊恐症  适应障碍  

  • 常见检查: 脑电图  

  • 就诊科室:心理

适用药品

推荐医生更多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钱惠忠 主任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陈梅芳 副主任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樊舒婷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张晨露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胡晨玲 副主任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