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流口水可以考虑中药调理、针灸治疗、肉毒素注射、抗胆碱能药物、生物反馈疗法等方法来改善。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建议及时就医以排除其他潜在的健康问题。
1.中药调理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体质、舌象及脉象等信息开具处方,配制适合患者的中药方剂,通常服用周期为一到两个月。此方法通过调整体内阴阳平衡来缓解口水分泌过多的症状。具体机制涉及到中药对脏腑功能的调节作用,如健脾祛湿、平肝潜阳等。
2.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通常由专业针灸师操作,在特定穴位进行刺针并给予电刺激,每次治疗时间约30-60分钟。针灸能够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减少唾液腺体的过度活动。其机制可能涉及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以及局部血液循环的变化。
3.肉毒素注射
医生将肉毒素通过注射的方式注入至控制口腔周围肌肉的区域,一般每3-4个月需要再次注射。肉毒素通过阻断神经信号传导而使肌肉放松,从而减少不必要的唾液分泌。这种方法主要针对因神经因素引起的流涎问题。
4.抗胆碱能药物
口服给药,剂量依医嘱调整,常见药物包括阿托品、山莨菪碱等。这类药物可降低乙酰胆碱的作用,减少唾液分泌。适用于治疗由神经源性或生理性原因导致的流涎。
5.生物反馈疗法
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学习识别并控制身体的生理反应,通常需数次会诊才能见效。生物反馈帮助个体认识并控制流涎相关的生理过程,可用于管理某些类型的吞咽障碍。对于功能性流涎有益。
除上述治疗方法外,建议避免食用辛辣、酸性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可能会加剧口水分泌。同时,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定期清洁假牙,有助于减少口臭和促进唾液流动。睡眠时使用高枕头也可以辅助减少夜间流涎现象。

2024-01-30 04:42

举报

医生回答(1)

林小浅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据您的描述,你的情况是最近几天容易不知不觉地流口水,这个需要考虑口腔炎症和胃寒的可能。存在着上述情况建议你可到医院去检查一下口腔是否有炎症存在,如有行消炎处理,再者胃寒也会导致,可看中医用药调理。

2014-07-30 23:4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流口水 (口涎外溢)

口涎外溢又称流口水,是指口中唾液不自觉从口内流溢出的一种病症。一般来讲,1岁以内的婴幼儿因口腔容积小,唾液分泌量大,加之出牙对牙龈的刺激,大多都会流口水。随着生长发育,大约在1岁左右流口水的现象就会逐渐消失。如果到了2岁以后宝贝还在流口水,就可能是异常现象,如脑瘫、先天性痴呆等。另外,宝贝患口腔溃疡或脾胃虚弱,也会流涎不止。

  • 症状起因:婴幼儿时期流涎的原因很多,有的在出生后2-4个月开始流涎,以后越来越多,特别是在5-6个月时更加显著。这是因为初生时唾液腺还没有发育好,到3-4个月以后发育逐渐成熟,唾液分泌也就逐渐增加,到5-6个月出牙时又刺激了局部的神经,使唾液腺分泌更多,而这时小儿尚不习惯于吞咽唾液,再加上口腔又浅,所以唾液不断往外流,这是正常生理现象。 随着年龄渐长,到孩子能吞咽过多的唾液后,这种现象会自行消失。家长不必紧张,也不必治疗。如果3岁以上仍流口水应结合智力发育和动作发育来综合衡量。如果长、智力和动作发育都落后,那么流口水便是智力发育落后的一种表现。口腔咬合不正,口部闭合不良,也易造成口水外溢。否则就不一定有问题。 如果本来唾液不多,短期内突然增多,或已能吞咽过剩唾液,一度已不流涎,而以后又出现流涎,则要观察小儿有无哭吵、发热,再看看口颊粘膜是否充血,有无溃疡或白点。如果出现面部瘫痪,或有其他神经系统变化,造成脸部及口腔肌肉运动失调,影响孩子的吞咽、咀嚼就容易发生流口水。应请医生进一步检查病因,以便进行治疗。 咽喉中的腺样体肥大,或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常须张口呼吸。吞咽口水的动作较少,口水外溢的情形较常发生,便应针对这种情况进行治疗。

  • 可能疾病: 下颌下隙感染 中风 口炎 扁桃体周围脓肿 痉挛性脑瘫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口腔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