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脑脊液心钠素
补充说明:脑脊液心钠素
路*妈 2014-07-31 22:51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脑脊液心钠素水平升高。
脑脊液心钠素水平升高可能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如脑膜炎、多发性硬化症等。这些疾病导致神经组织损伤或炎症反应增加,进而引起心钠素从受损部位进入脑脊液中。此外,一些非神经系统疾病,如感染性休克,也可能会导致心钠素水平异常。
如果患者存在颅内出血、肿瘤压迫等情况时,也可导致脑脊液压力增高,从而影响到心钠素的分布,出现上述现象。此时还可伴随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
在诊断脑脊液心钠素升高的原因时,应排除是否存在其他可能导致其升高的因素,并结合临床表现和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必要时,头颅MRI扫描或腰椎穿刺术也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手段。
2024-01-04 00:58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你好!!高血压的发病机理不详,主要学说有:
一,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亢进学说 交感肾上腺素能系统与高血压发病之间关系的研究,极受重视.高血压患者血浆儿茶酚胺显著高于正常人,去甲肾上腺素的升高较肾上腺素更明显.临界高血压交感神经活性明显增强,而稳定性高血压可能由于维持机制和各种反馈机制参与,将其与高血压的关系掩盖,故交感神经活性对高血压始动机制作用大于维持机制,并发现在血压未明显升高前,心肌细胞及血管平滑肌细胞较易肥大,增生和有关酶学变化,提示并非完全是血压升高的结果,可能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所致.长期过度紧张或精神创伤,致交感神经肾上腺素能系统功能亢进,血管痉挛收缩,血压升高.
二,肾原学说 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肾素可将血管紧张素原分解为血管紧张素Ⅰ,再经肺循环中转化酶的作用,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中枢,增加交感神经冲动发放或直接收缩血管.也刺激肾上腺分泌醛固酮,引起水钠潴留.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可调节细胞外液及血管阻力,血管紧张素及醛固酮是决定血压的重要因素.肾缺血时肾小球旁细胞血流灌注压低,肾素分泌增多,使血压升高.
指导意见:
三,心钠素学说 实验发现心房,肾脏和血管均含有心钠素,其主要生理效应是利尿,排钠,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并增加营养心肌血流量.可抑制血管紧张素促醛固酮的作用,并对抗儿茶酚胺的缩血管作用.高血 压病患者血浆心钠素明显降低,高血压越重,心钠素越低,提示高血压的发生和维持,可能与心钠素不足有关.
四,离子学说 细胞膜离子转运与高血压的关系,已成为80年代高血压研究最新进展之一,它标志着高血压发病机理的研究已深入到细胞分子水平.高血压病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内的钠高于正常.实验高血压大鼠心血管组织的钠含量也高于正常对照组.说明细胞钠改变不仅见于血细胞,也见于血管平滑肌细胞,血细胞钠的变化与血压呈正相关.高血压病早期有高血压家族史的正常血压者,细胞内钠也增多,提示细胞钠变化不是血压升高的后果,可能与原发性高血压某些遗传因素有关,Dewardener提出高血压发病的钠泵抑制学说,高血压病有遗传性肾排钠障碍,当摄钠量增多时,排钠障碍加重,为了排泄潴留的钠,机体释放钠转运抑制因子,它抑制肾小管细胞膜钠泵,促进排钠.同时也抑制了小动脉平滑肌细胞钠泵,导致血压升高.钠泵抑制导致血压升高的可能机制有①血管平滑肌细胞膜部分去极化 对加压物质的敏感性提高.②细胞钠增高,通过Na1+-Ca2+交换,使细胞内游离钙增多.③交感神经末稍去甲肾上腺素摄取减少,释放增加.高血压病患者可能存在不同的离子转运缺陷,部分表现为钠泵抑制,与血浆内源性类洋地黄物质增加有关.钠泵转运障碍.使细胞内Na1+浓度升高.部分患者为钙代谢异常,质膜对钙通透性增高,或Ca2+转运能力降低,细胞内钙浓度升高,血管平滑肌张力增高,导致血压升高.
2014-07-31 22:51
举报向医生提问
所谓心悸,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心慌,乃是由于人们主观感觉上对心脏跳动的一种不适感觉。心悸可以由于心脏活动的频率、节律或收缩强度的改变而导致,也可以在心脏活动完全正常的情况下产生,后者系因人们对自己心脏活动特别敏感而致。患者的主要症状即为心民少数情况下,如心脏神经官能症或过度焦虑的患者,虽然没有心律失常或器质性心脏病,但由于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心跳有力,患者也常以心摩而就诊。
症状起因:心悸的病因多种多样,有的是心脏器质性病变,有的是由于功能性的因素所致,临床上须加以鉴别,从而进行不同的诊治。常见的引起心悸的病因有以下几种。 一、心律失常 1、过早搏动 如房性早搏、交界性早搏及室性早搏等。 2、心动过速 如各种原因所致的窦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动过速及快速型心房颤动、心房补动等。 3、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二、高动力循环状态引起心脏收缩增强 1、生理性 如剧烈运动、大量烟、酒、茶的刺激、某些药物如阿托品、氨茶碱、肾上腺素应用等。 2、病理性 如高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缺氧、嗜铬细胞瘤等。 三、各种器质性心脏病 如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原发性心肌病及某些先天性心脏病等。 四、心脏神经官能症。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老年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