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风湿免疫科> 痛风> 痛风> 尿酸结晶溶解

精选回答(1)

李连平 主任医师 友谊县人民医院

擅长:各种内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鉴别诊断,希望能为更多的患者服务

提问

尿酸结晶溶解可能是饮食不当、药物因素、代谢紊乱、尿路感染、肾小球肾炎等原因导致的,患者需要根据病因对症治疗。

1、饮食不当

如果患者长期食用高嘌呤的食物,比如海鲜、动物内脏等,可能会导致体内的嘌呤含量升高,从而引起尿酸结晶的情况。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避免食用高嘌呤的食物,以免引起不适症状。同时,患者也可以适当进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西红柿、胡萝卜、香蕉等,有助于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促进尿酸排出。

2、药物因素

如果患者长期服用片、氢片等利尿剂,可能会导致尿液呈碱性,从而促进尿酸结晶的溶解。建议患者需要及时停止服用利尿剂,以免引起不适症状。必要时,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碳酸氢钠、枸橼酸钠等药物进行治疗。

3、代谢紊乱

如果患者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可能会导致机体代谢紊乱,从而引起尿酸结晶的情况。建议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劳逸结合。同时,患者也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游泳、爬山等,有助于增强抵抗力,改善代谢紊乱的情况。

4、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主要是由于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尿路炎症性疾病,由于炎症刺激,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酸结晶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左氧氟沙星、阿莫西林等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

5、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肾炎主要是由于遗传、感染等因素引起的肾小球损伤并伴有炎症的一种疾病。由于肾小球过滤功能下降,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酸结晶的情况。建议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醋酸、硫唑嘌呤等药物进行治疗。同时,患者也可以遵医嘱通过透析的方式进行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有助于维护身体健康,改善症状。同时,患者应注重劳逸结合,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打羽毛球等,有助于增强体质,抵抗疾病。如果不适症状持续加重,建议患者及时就医,明确具体病因后进行针对性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2018-04-24 12:23

举报

医生回答(2)

林飞儒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尿酸结晶溶解。
尿酸结晶溶解是指尿酸在体内形成结晶后,在特定条件下发生溶解的过程。其可能是因为尿液pH值的变化或使用了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当尿液pH值降低时,可使尿酸结晶溶解并被肾脏排出体外;另外,使用利尿剂如等可以增加尿液分泌,从而促进尿酸结晶的溶解。
尿酸结晶溶解还可能是由于患者采取了某些降尿酸措施,如饮食调整、服用降尿酸药物等。
尿酸结晶溶解是治疗高尿酸血症的重要环节之一,但应注意避免结晶再次形成,并定期监测尿酸水平。

2024-02-16 16:33

举报

韩炫宇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1. 温度:与温度成正比,尿液温度越低,溶解度越低;这就是为什么冬天尿液排出体外后很快混浊,加温后又清澈的道理。
2. 浓度:与浓度成反比,尿液中尿酸浓度越高,溶解度越低。
3. 酸碱度:与酸度成反比,与碱度成正比,尿液PH值<5.0溶解度低,PH值>6.5溶解度高。这就是为什么患尿酸盐结石的患者需口服碳酸氢钠碱化尿液的道理。所以,患尿酸盐结石的病人,冬天要注意保暖,大量饮水,碱化尿液,保持尿PH值在6.5为最佳,以减少尿酸盐结晶的形成,也就减少了尿酸盐结石的生成。

2014-08-03 21:56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尿酸结晶

尿酸结晶在目视下类似红砂细粒,常沉积在尿液容器底层。在显微镜下可见呈黄色或暗棕红色的菱形、三棱形、长方形、斜方形的结晶体,可溶于氨氧化钠的溶液。尿酸为机体核蛋白中嘌呤代谢的终末产物,常以尿酸或尿酸铵、尿酸钙、尿酸钠的盐类形式随尿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如多食含高嘌呤的动物内脏可使尿中尿酸增加,但在急性 痛风症、小儿急性发热、慢性间质性肾炎、白血病时,因细胞核大量分解,也可排出大理尿酸盐。在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发生障碍时也可见到高尿酸盐尿。

  • 症状起因:1.食积:沿海地区喜食嘌呤含量较高的生猛海鲜,因而发病率高。正如《中藏经•论肉痹第三十六》“肉痹者,饮食不节,膏梁厚味,即所谓”食积“,积久于内,则水运化失常而为痰饮,至其污积于脉中而为尿酸升高;留注于关节则为痛风性关节炎,停于肾脏则出现尿结石,久渍不去,可使肾功能衰竭。 2.酒积:各种白酒,以及啤酒、葡萄酒均 含有大量嘌呤,长期或大量饮酒则使血中尿酸升高。且与食积相比,其害更深,因为乙醇代谢所产生的乳酸暂时阻抑了肾小管对尿酸的排泄,从而引起血清尿酸水平的更大升高。在中医认为酒为助湿生湿之品,大量饮酒致湿邪过盛,久则或化为湿热,或留于四肢,或沉滞于内脏,其证百出。如《中藏经》有云:“诸淋小便不利 者,皆由五脏不通,六腑不和,三焦痞涩,荣卫耗失,冒热饮酒,醉以入房,竭散精神,劳伤气血。” 尿酸是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存在于血液和组织间液中,它在pH7.4时主要以尿酸钠的形式。人体尿酸有2/3通过肾小球滤过,以尿酸盐形式从肾脏排出,其余1/3由肠道细菌分解为尿素,或由尿酸酶作用进一步氧化成较易溶解的尿囊素排出。嘌呤代 谢失常导致尿酸产生过多而排泄减少,遂引起高尿酸血症(大于330μmol·L-1)。尿酸性肾病的尿酸及其盐类沉积于肾脏所产生的病理及临床表现。尿酸产生过多的原因除嘌呤类物质生成过多,使体内合成嘌呤类物质经次黄嘌呤转化外,尚有由于恶性肿瘤在化学和放射治疗后,组织核酸分解过多以及大量摄入高嘌呤食物,增加了外源性嘌呤而产生尿酸过多和高尿酸血症。正常饮食中每日含嘌呤600~1000毫克。尿酸排泄障碍亦是导致高尿酸血症原因之一,尿酸除由肾小球滤过外,肾小管也参予尿酸原重吸收和分泌,因此除特发性高尿酸血症外,各种肾脏疾病引起的肾功能减退,使滤过或分泌尿酸的机能损害而形成血尿酸过高。

  • 可能疾病: 遗传性高尿酸血症 高尿酸血症肾病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