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神经内科>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

精选回答(1)

全民健康管理中心 医师 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提问

肌萎缩侧索硬化一般指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方法主要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中医理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等,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1、一般治疗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可能跟家族遗传有关,患者在发病时可能会出现肌肉无力、肌肉萎缩等症状。平时可以适当进行按摩,能够促进血液的循环,以免病情持续发展,同时也需要注意营养均衡摄入。

2、药物治疗

如果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利鲁唑片、依达拉奉注射液等药物进行治疗,从而使疾病得到有效的控制。同时也可以遵医嘱使用甲钴胺片、维生素B1片等营养神经的药物进行治疗。

3、中医理疗

中医理疗主要包括针灸、按摩等,能够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可以辅助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引起的相关不适症状。

4、康复治疗

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运动训练、平衡训练等方式来改善,也可以通过手法推拿、穴位贴敷等方式来辅助治疗。

5、心理治疗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可能会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严重时还可能会出现自残、自杀等行为,患者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通过心理疏导的方式进行治疗,以免病情持续发展。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要注意保持规律的作息,避免熬夜,同时还要注意保持营养的均衡,避免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鸡蛋、西红柿等,有利于补充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还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等,有利于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如果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治疗。

2017-08-04 23:12

举报

医生回答(2)

彭含蒂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可以考虑利鲁唑、依达拉奉、美金刚、盐酸乙哌立松等药物治疗,或者通过运动疗法进行康复训练。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立即就医以获得专业评估和治疗。
1.利鲁唑
利鲁唑通过抑制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来减少神经元损伤,通常口服给药。利鲁唑能够减少谷氨酸介导的兴奋性毒性作用,从而减缓ALS病情进展。
2.依达拉奉
依达拉奉主要通过静脉注射的方式给药,起效时间约为30-60分钟,效果可维持8-24小时。依达拉奉具有抗氧化、抗炎及脑血管扩张的作用,能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受损细胞修复,因此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的治疗有益。
3.美金刚
美金刚通过增加突触间隙中谷氨酸浓度来增强神经传递,一般口服或注射使用。美金刚能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内NMDA受体的功能活动,进而改善由谷氨酸功能障碍引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症状。
4.盐酸乙哌立松
盐酸乙哌立松片为中枢性肌肉松弛剂,患者需要遵医嘱服用。本品有解痉止痛的作用,对于缓解肌萎缩侧索硬化患者的肌肉紧张和疼痛有一定的帮助。
5.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包括物理治疗和职业康复训练,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定期开展。此方法有助于维持关节灵活性、预防挛缩,并可能延缓肌力下降速度。尤其适用于那些存在轻度至中度运动障碍的患者。
除了上述药物外,患者还可以遵照医生的意见使用辅酶Q10制剂进行治疗。此外,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营养状态,遵循高蛋白饮食,如乳制品和瘦肉,以支持神经元功能。

2024-01-18 07:31

举报

司徒横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肌萎缩侧索硬化也称脊髓侧索硬化,属神经元性变性疾病。是一慢性神经蚕食损害性疾病,发病后期更难治疗,其发病严重时可侵犯脊髓前角细胞和脑干神经核以及大脑运动皮质锥体细胞导致呼吸困难吞咽障碍而危及生命,约有5%-7%的患者和基因免疫异常或病毒感染所致。其余患者病因不明,有报道说和重金属,化学中毒以及周围环境有关。单纯的药物治疗疗效不佳病情难以控固,由于本病导致神营养障障且逐步继发缺养性神经功能损害加重从而使神经功能症状进一步加重危机生合。.这个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五大绝症之一,像人们熟知的物理学大师霍金就是这个病,这个病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为主

2014-08-06 17:55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 (ALS,渐冻人症,肌肉萎缩性侧面硬化病)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又称渐冻人症,简称ALS病,是运动神经元病的一种,是累及上运动神经元(大脑、脑干、脊髓),又影响到下运动神经元(颅神经核、脊髓前角细胞)及其支配的躯干、四肢和头面部肌肉的一种慢性进行性变性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合并受损的混合性瘫痪。

推荐医生更多

王孝各 副主任医师

提问

贵阳中医脑康医院

苏镇培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赵龙军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孙盛同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洪绍蒙 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

薄存菊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广州附医华南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