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内科> 心血管内科> 早搏> 心脏早搏如何治

精选回答(1)

任正新 主治医师 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擅长糖尿病、心血管系统疾病和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体检综合分析和健康指导有一定的经验。

提问

心脏早搏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心理行为疗法、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术、针灸治疗等方法进行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或加剧,应尽快就医以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接受适当治疗。
1.生活方式干预
建议患者戒烟限酒、规律作息、适量运动、均衡饮食。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减少心脏负担,从而减轻心脏早搏的症状。
2.心理行为疗法
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压力,调整心态。心理因素可能导致自主神经系统紊乱,进而影响心律,采用相应的方法可有效控制情绪波动,对病情有积极的影响。
3.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选择合适的药物,如美托洛尔、维拉帕米等。这些药物能够增加心脏传导系统组织细胞膜稳定性及兴奋性,降低异常电信号产生概率,从而减少心脏早搏的发生频率。
4.射频消融术
经皮穿刺将电极导管送至异常心脏组织处,使用高频电流消融目标区域。此手术旨在去除导致心脏早搏的病灶组织;对于某些类型的早搏可能有效。
5.针灸治疗
由专业中医师操作,在特定穴位进行电针刺激。中医认为心脏早搏与体内气血不畅有关,针灸可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相关不适。
心脏早搏患者应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睡眠,以减少心脏负荷。若症状持续或加剧,则需及时就医接受进一步评估和处理。

2024-03-21 21:11

举报

医生回答(1)

赵鸿飞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除了你原来用的药外,再静脉滴些丹参、黄芪以及用些营养心肌药物。对于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室性早博,需要预防性的应用抗心率失常药。

2014-08-08 15:13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冠脉狭窄或闭塞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进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由此引起的心脏病即大家常说的“冠心病”,所以冠心病是心肌缺血的“罪魁祸首”。心肌缺血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一些20-30岁的年轻人也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

  • 症状起因:心肌缺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其次还有炎症(风湿性、梅毒性、川崎病和血管闭塞性脉管炎等)、痉挛、栓塞、结缔组织疾病、创伤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种。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重要危险因子为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肥胖、同型半胱氨酸增高、体力活动少、高龄和男性等。

  • 可能疾病: 人流综合症 老年人心房纤颤

  • 常见检查:

  • 就诊科室:心血管内科

适用药品

参松养心胶囊

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清心安神。用于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属气阴两虚,心络瘀阻证,症见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动则加剧,胸部闷痛,失眠多梦,盗汗,神倦懒言。

门冬氨酸钾镁片

电解质补充药。可用于低钾血症、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率失常(主要是室性心率失常)以及心肌炎后遗症、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的辅助治疗。

盐酸帕罗西汀片

治疗各种类型的抑郁,包括伴有焦虑抑郁反应性抑郁。常见的抑郁状:乏力睡眠障碍,对日常活动缺乏兴趣和愉悦感,食欲减退。治疗强迫性神经症。常见的强迫症:感受反复和持续的可引起明显焦虑的思想、冲动或想象,从而导致重复的行为或心理活动。治疗伴有或不伴有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常见的惊恐发作症状:心悸,出汗,气短,胸痛,恶心,麻刺感和濒死感。治疗社交恐怖症社交焦虑常见的社交焦虑的症状:心悸,出汗,气短等。通常表现为继发于显著或持续的对一个或多个社交情景或表演场合的畏惧,从而导致回避。治疗疗效满意后,继续服用本品可防止抑郁、惊恐障碍和强迫症的复发。

盐酸胺碘酮片

临床适用于室性和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早搏、阵发性心房扑动和颤动、预激综合征等。 也可用于伴有充血心力衰竭和急性心肌梗塞心律失常患者。对其他ˉ受体阻断剂无效的顽固性阵发性心动过速也能奏效。另外,也用于慢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和绞痛的治疗。

推荐医生更多

蔡惠英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张青龙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吕建光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冷贵生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吴敏 副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