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病时间:不清楚
皮下出血是怎么回事
补充说明:皮下出血是怎么回事
a******W 2014-08-14 00:20
我要咨询
精选回答(1)
皮下出血可能由维生素C缺乏、血小板减少症、凝血功能障碍、过敏性紫癜、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病因引起,需根据具体因素进行针对性治疗。建议患者及时就医,以便获得准确诊断和适当治疗。
1.维生素C缺乏
维生素C是合成胶原蛋白的重要成分,缺乏会导致血管壁脆弱。这可能导致微血管破裂和出血。可通过口服维生素C补充剂进行治疗,如维C咀嚼片、维C泡腾片等。
2.血小板减少症
由于产生减少或破坏增加导致血液中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使止血功能受损,引起皮肤黏膜自发性出血。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比如甲泼尼龙注射液、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等。
3.凝血功能障碍
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凝血过程受阻,引起出血倾向。针对特定凝血因子缺乏的替代疗法可用于治疗,例如新鲜冷冻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等。
4.过敏性紫癜
当机体对某些物质发生变态反应时,免疫球蛋白IgA介导的炎症反应会损伤毛细血管壁,导致其通透性增高,红细胞外渗,形成淤点或淤斑。患者可以遵医嘱服用抗组胺药来缓解症状,如盐酸西替利嗪胶囊、氯雷他定片等。
5.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
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以全身多处毛细血管壁先天发育不良、管壁薄弱、自幼反复出现鼻衄、齿龈出血、月经过多等症状为特征的一组综合征。对于胃肠道出血的患者,内镜下射频消融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建议定期进行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功能测试以及凝血功能检测,以监测病情变化。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剧烈运动引起的轻微创伤,有助于预防皮下出血。
2024-01-28 17:58
举报相关问题
医生回答(1)
受伤以后,受伤部位的血管,尤其是小静脉和毛细血管,立即发生暂时的反射性收缩,历时仅有十几秒钟,使血液流动减慢或停止。这时血液中的血小板,也迅速在损伤的部位集聚起来,并且经过复杂的一系列凝血过程,使出血停止下来。
2014-08-14 00:20
举报向医生提问
坏血病(scurvy)是由于长期缺乏维生素C(ascorbic acid,抗坏血酸)所引起的周身性疾病,现时一般少见,但在缺少青菜、水果的北方牧区,或城、乡对人工喂养儿忽视辅食补充,特别在农村边远地区,仍因喂养不当而致发病。
症状起因:1.摄入不足 如孕母营养适当,小儿出生时有适宜的维生素C储备,脐血血浆维生素C含量比母血浆高2~4倍,故3个月以下婴儿发病较少。但如孕母饮食缺乏维生素C,新生儿也可患坏血病。正常人乳含维生素C约40~70mg/L(4~7mg/dl),可满足一般婴儿的需要。人乳中维生素C含量与乳母摄食维生素C多少成正比例。如乳母饮食缺维生素C,其乳儿可患坏血病。新鲜兽乳所含维生素C比人乳少,牛乳中含量一般只有人乳的1/4,经储存、消毒灭菌及稀释等手续后,所存无几。因此,用牛乳、羊乳或未强化乳粉、奶糕、面糊等喂养的婴儿,如不按时补充维生素C、水果或蔬菜,极易发生坏血病。年长儿发生坏血病是因饮食中缺乏新鲜蔬菜、水果所致。 2.需要增加 新陈代谢率增高时,维生素C的需要量增加。生长活跃时,体内组织的维生素C含量锐减。早产儿生长发育较快,维生素C的需要量相对较正常婴儿为大,应予较多补充。热性病、急慢性感染性疾病如腹泻、痢疾、肺炎、结核等病时,维生素C需要量都增加,如患病时间较长,且未增加维生素C摄入,易并发轻重不等的坏血病。 3.其他因素 如长期摄入大量维生素C,其分解代谢及肾脏排泄增加以降低血浆维生素C浓度。如突停用大量维生素C,可发生坏血病。孕期长期应用大量维生素C,新生儿即使生后每日摄入常规量的维生素C,仍可能患坏血病。
常见检查:
就诊科室:营养科
转移因子胶囊
用于治疗某些抗生素难以控制的病毒性或霉菌性细胞内感染(如带状疱疹,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色念珠菌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对恶性肿瘤可作为辅助治疗剂(主要用于肺癌,鼻咽癌,乳腺癌,骨肉瘤等);免疫缺陷病(如湿疹,血小板减少,多次感染综合症及慢性皮肤粘膜真菌病有较好的疗效)。
曲尼司特胶囊
本品为抗变态反应药,可用于支气管哮喘及过敏性鼻炎的预防性治疗。
龙牡壮骨颗粒
强筋壮骨,和胃健脾。用于治疗和预防小儿佝偻病、软骨病;对小儿多汗、夜惊、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发育迟缓也有治疗作用。
云南红药胶囊
止血镇痛,活血散淤,祛风除湿。用于胃溃疡出血,支气管扩张咯血,功能性子宫出血,月经过多,眼底出血,眼结膜出血,鼻衄,痔疮出血,软组织挫伤,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腰腿痛等。
相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