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精神心理科> 烦热> 心火重怎么调理

精选回答(1)

李红冬 副主任医师 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 三甲

擅长:内科学和全科医学副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大内科和外科以及儿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心理咨询。

提问

心火重可以通过饮食调理、中药调理、情志调理、运动疗法等方法来缓解。如果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应尽快就医以获得专业的诊断和治疗。
1.饮食调理
饮食调理包括减少辛辣、油腻食物摄入,增加水果蔬菜比例,保持规律进餐。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轻胃肠道负担,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缓解心火旺盛引起的不适症状。
2.中药调理
中药调理需由专业中医师开具处方,患者按医嘱服用相应中药材如黄连、莲子心等制成的方剂。这些草药具有清热解毒、平抑心火的作用;可有效缓解因心火炽盛导致的心烦不宁、失眠多梦等症状。
3.情志调理
情志调理涉及运用放松技巧如冥想、深呼吸来调节情绪反应。此方法有助于舒缓紧张压力状态,从而降低因长期心理应激所致的心火上升风险。
4.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包括定期参与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建议每周至少三次,每次持续30分钟以上。科学研究表明,适量运动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脏泵血能力,进而辅助改善心火旺引发的心悸胸闷现象。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要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

2024-02-14 23:24

举报

医生回答(1)

冯光笑 主治医师 三甲

提问

心火亢盛 是指心火内炽所表现的证候。常因七情郁结,气郁化火,或火热之邪内侵,或嗜食肥甘厚味,以及烟酒等物,久而化热生火所致。临床表现为心胸烦热,夜不成眠,面赤口渴,溲黄便干,舌尖红绛,或舌体生疮,腐烂疼痛,脉数有力。或见躁狂谵语,或见吐血、衄血,或见肌肤疮疡,红肿热痛。治宜清泻心火, 药用牛黄清心丸。

2014-08-15 12:01

举报

向医生提问

疾病百科

疾病百科

心火

心火在中医学指人体的内热。常表现为五心烦热﹑咽干﹑口燥﹑口舌生疮等症。中医有心在地为火之说故称

  • 症状起因:人体的散热体系,除了皮肤、汗腺、呼吸对热量的散发外,体内各种液态物质如血、津液、元阴对热量的吸收和储纳也是使体温恒定不至于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当人体血、津液、元阴等物质亏损到一定程度,人体也会出现产热散热平衡的失调,从而出现各种发热性疾病,这就是产热相对过多的情况,在中医上把这种相对的热量过多引起的“内火(热)”称为“虚火(热)”。“虚火(热)”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自觉发热,测量体温往往无升高或有轻微升高(常在38℃左右,一般不超过39℃),热度往往在午后或夜间明显,劳累后症状会加重。除发热外,另外还可以见到手足心发烫、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骨蒸潮热、两颧潮红等症状。人体内血、津液、元阴等物质,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在完成生理活动时要消耗这些物质,同时又从饮食中吸收营养,使消耗的物质得到补充和充盈。当人过度劳累、久病耗损、大量失血、饮食失宜等情况下,往往会导致体内的液态物质过度消耗而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时,就导致了“虚火(热)”的发生。另外,体内的液态物质在“实火(热)”和外来的六淫邪气中的“火(热)邪”的煎熬下也会大量减少,从而出现“虚火(热)”的症状。这种情况多见于感染发热性疾病的后期,患者出现低热不退,热度上午轻或无热度,午后和夜间热度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9℃,精神萎靡,知饥不欲食,口干但不喜饮,心烦失眠,咽干齿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等。对于这种疾病,就需要采用补养阴液的方法来治疗,只有使体内损耗的血、津液、元阴等阴液得到逐步的充盈,低热才能逐步好转。此外,对发热性疾病的治疗不当,比如说过度发汗,也会使体内阴液损伤,而导致“虚火(热)”。体内脏腑阴阳偏胜之热。宜辨虚实。常见胸中烦热,午后潮热,五心发热,口苦,溲赤等症。《明医杂著》卷一:“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治宜清金养营,疏邪润燥为主。

  • 可能疾病:赤脉传睛  

  • 就诊科室:中医

推荐医生更多

陈刚 主任医师

提问

南京天佑儿童医院

钱惠忠 主任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陈梅芳 副主任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樊舒婷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张晨露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

胡晨玲 副主任医师

提问

杭州城东医院